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语萃     
<正>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涵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乡贤文化,早在唐朝,刘知九《史通·杂述》就有这样的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是该地域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斗转星移,乡村在不断发生变迁,旧乡贤群体逐步消失,新乡贤群体渐趋成熟,不变的是乡贤群体发挥的作用给乡村所带来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2.
言论集纳     
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我们讲"天地良心"、"君子慎独",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信仰形态的信仰。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艾璐  杨宇 《文化学刊》2015,(1):233-234
<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选择与拒绝。我选择《鹿王朝》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承载着西丰人的生活和西丰的文化,运用文字建立起一个鹿业的"王朝",而其间也展示了整个"王朝"所构筑的历史文化符码。一、文化与土层:地域特质与历史文化的符号记忆可以说,西丰的鹿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在乡村还是城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无处不在,从远古的中国神话到现在的神话中国,从美丽乡村到现代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起过正面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也有合理性,和现代社会相融相通,不仅提升个人品质修养,更能提升社会品质。乡贤文化就是植根于我国乡土社会,积淀了千百  相似文献   

5.
正2001年1月,上虞乡贤研究会在上虞成立,为乡贤文化奔波了十多年的陈秋强众望所归,被一致推举为会长。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成立的乡贤文化民间组织。当年虞籍乡贤、著名导演谢晋欣然担任了乡贤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并专程赴上虞,在成立大会上作了激情四溢的讲话。"一瓣心香一瓣荷"  相似文献   

6.
会馆的基本功能是"祀神、合乐、义举、公约"。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组织较注重"彰显人文",显示自己地域文化的成就和实力,会馆的神灵祭祀、会馆的节庆娱乐、会馆对同乡死者与生者的关照,以及同乡间的相互规约都旨在树立地域文化品牌,从而保持自己的适当地位。但进入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剧,会馆转而注重"参与治安",这既是政府加强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也是会馆适应社会变迁而作出的调整。会馆把治安放在重要的位置,成为官方实现社会秩序有序化的重要辅助力量。  相似文献   

7.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的其它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也可细分为若干个亚文化区,即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下面再根据文化类型分为更小的区域,如"西北文化区"下可分为"秦文化区""陇文化区"等。  相似文献   

9.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0,(2):98-1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民族曾经战胜汉族,拥有广阔地域、半壁江山甚至全国政权,但最后均以与汉族交融汇合结局。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纵然作为统治者的草原民族坚守"胡汉分治",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文明,却不得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而由"习"到"化",最后不得不"倒"在了先进文化的门前,一方面作贡献于先进文化的总体;一方面则自身消融于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积淀着我国千百年来治理乡村社会的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驱动。本文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的乡贤文化建设为研究样本,探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乡贤文化的重构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繁衍乡村文化内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兴起过一场读书运动。读书运动时常有之,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这场读书运动,是在"民族复兴"的话语下兴起的。发起这场读书运动的是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这是一个具有浓厚官方背景的文化团体,其主要负责人陈立夫、吴铁城都是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因此,为配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也积极投入到了民族复兴的宣传之中,认为要实现民族复兴,必先实现文化复兴,从事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提高国民的知识和文化的水平,而读书则是提高国民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于是他们打着民族复兴的旗号,发起了读书运动。然而读书运动避开了"独立"与"民主"这"两件"对实现民族复兴最为关键的"东西",没有关注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关注人民对民主和自由权利的要求,得不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充满热血的大学生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而已。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需要在乡村充实乡贤文化,并将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这对于培养乡村文明新风、建设美好社会有重要意义。如今全国不少乡村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丰富的乡贤文化传承的好办法,但依旧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乡村文化内涵与作用的同时,以安徽为例,深入探讨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乡贤建设在传承乡风文明、解决民间纠纷、优化乡村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乡贤文化因素、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因素、当代中国红色文化因素和当代德治文化因素。当代乡贤文化的发展走向:一方面应将乡贤文化理念融入自治、德治、法治,并实现此基础上的三治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古贤文化,留住古韵乡愁,同时也要创新新乡贤文化,呼唤乡贤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两个最为复杂的概念。一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多元的,多视点审视、界定"文化",难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即"人",因为人类是文化的、社会的高级动物,"文化"是"人的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呼唤文化学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文化学的面对。  相似文献   

17.
开展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激发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乡贤文化作为维系乡愁、连接故土的精神纽带,与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针对乡贤文化融入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源,提高农村青年的责任认知;创新宣传乡贤文化的渠道,重塑农村青年的乡愁之情;积极举办乡贤文化活动,增强农村青年的责任意识,实现乡贤文化与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大到一片地域、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景区、一处景点,大多有各自不同的风物特色以及文化积淀。如何让外国受众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风光里看到中国绮丽的风景?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通过普遍联系、重点分析、纵横比较,才能找到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各地独特景观,更好地对外推介中国。选——易于被外国受众认知的"不同点"所谓选"不同点",就是在同类景区景点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共性"中的"个性",尽量挖掘"别无我有"的与众不同之处,以便给外国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  相似文献   

19.
栗子 《文化交流》2015,(3):67-70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凸显了浙江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