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契丹族与蒙古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契丹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记录了大量契丹语词汇和语音语法材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尤其是研究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语言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契丹小字还通过转写汉语借词,记录了当时汉语音韵事实.契丹字的解读对于历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宫”的契丹小字的两种写法作了分析,又对“殿”的契丹小字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契丹小字■和■读[γal],原字小读做[del e],原字■为其变体。原字大与女真字[fin]有字源关系,读音相同。原字杏应读[ueI]。原字(?)读为[nel],原字山亦读[nel],但在音节末尾可能带有隐现辅音。新出现的原字平是原字■的变体。原字屋应读[tuf]。原字■应读[le]。原字佥读[m]。原字■可构拟为[uei]。文中解释的契丹语词有13条。  相似文献   

3.
序言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即见于文献记载,译名作“肃(?)”。十二世纪初阿骨打建国后,为适应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仿汉字楷书,因契丹字制度,创制了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创制后,金朝各地设学校、立学官,传授女真文字.不仅用女真文撰国史译汉文经典,而且官诰、呈文、宣(?)、牌符等方面广泛应用女真文字.蒙古灭金后,女真文字做为官方文字,在历史上已经销声匿迹。但东北女  相似文献   

4.
已经出土并为学界所知的契丹小字哀册墓志之中屡见数词。而基数词部份,国内各家早已识解其义,然读音则只拟有两字①。国外虽有拟读,又感难以赞同②。故提出笔者之管见以就正于读者。一、基数词契丹小字通常以原字表记基数词。这些原字应该怎么读呢?读为音素还是音节?或者读作复音节?这关系到对小字整体的认识问题。这认识,如果并非来自一定的研究,它将引人走向歧误。国外的拟读,似与这认识有关。这是拟读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拟读?回答自应是根据契丹语词。但文献留给我们的记载太少。就基数词说,《辽史》只记载谓五曰“讨”。余者则不见收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甘止步不前,就只能研求字源并参照北方诸族语言试作拟读。契丹文字乃依据汉字而制。某一契丹字,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女真大小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建国以后相继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两种文字,金太祖命完颜希尹所制的文字史称女真大字,金熙宗所制的文字史称女真小字。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在《金史》以及其它有关史籍中都没有说明。从现在传世的女真文字中也找不出互相具有明显区别的两种文字。那么,现存女真文字到底是女真大字还是女真小字?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有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作过探讨,但始终没有得出一致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唯一的指望是从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一难题,现在看来也不大可能了。因此,需要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并借助现有的女真文字资料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就是对女真大小字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前辈和同志们,并切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二年冬在河北省承德附近发现了金银牌各一面。牌面完整无缺、闪闪露光。一九七五年又在黑龙江省伊春大丰遗址也发现了一面与承德式样相同的金牌。一九七六年苏联赛加古城遗址发现一面女真字银牌。改证这些出土的金银牌的年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牌面上的文字,研究它所牵涉的一些问题,对于研究中国的符牌制度,研究《金史》,特别是对研究契丹大小字和女真大小字等问题,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就这方面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学术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7.
古北口作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历来起着拱卫北京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金时期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辽初 ,在未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前 ,入侵中原多经由古北口 ,辽末金军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在古北口大败辽兵 ,顺利占领了燕京 ,对灭辽起了重要的作用。依照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 ,金将燕京交给宋 ,但随即与宋军就发生了战争 ,金军完颜宗望大败宋郭药师 ,而守卫古北口的宋兵也战败 ,金又占领了燕京。金代发生在古北口的唯一一次战争是大定二年 ( 1162 )契丹移喇窝斡起义军与金军之战 ,起义军虽获大胜 ,但最终仍归于失败 ,这些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 ,攻守双方分别涉及到汉人、契丹、女真等民族 ,由此可以看出古北口不再只是长城上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关口和民族的分水岭 ,更主要的则成为保卫正统王朝和观念的一个“堡垒”。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武力强盛而文化落后。远在太祖至宪宗时期,即重用耶律楚材,官至中书令.楚材契丹族人,博学善诗文,为蒙古建国出谋划策,功勋卓著。他建议吸收汉文化,选用汉族儒士,皆得施行.世祖即位后,任用刘秉忠、许衡等汉族政治家和学者仿汉制建立典章制度,选拔汉人为官,并设置翰林院。灭宋后,又命汉官程钜夫搜访遗逸于江南,起用了许多素有声望的南人.即不肯出仕新朝者亦一般不加迫害。新进之士则渐露头角。故至元、大德之际,文风渐兴。仁宗更重文治,恢复科举,网罗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骎骎益盛,至文宗而大盛,迄于元末,此风未衰。其间大学者许衡、吴澄等皆享有极高荣誉。终元之世,未尝有文字之狱。许多少数民族人士亦精通汉文,驰名文坛,与汉族文士并驾齐驱。后人狃于"九儒十丐"之说,以为儒士皆沦落不偶,传统文化因而衰微,而不深考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