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2.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4.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6.
对记者来说,没有激情就采写不出好作品,这就像画家没有创作激情就画不出好作品一样。笔者认为,在采写中把握好“心、诗、画”激情三部曲的写作方法,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有深度和新意。激情“心曲”的创作也叫“共鸣”的创作。有人说要热爱生活就自然会产生激情,但实质上记者在“怒”、“忧”、“哀”的心理状态下更能以不可遏止的激情采写。这也就是说,激情源于人脑平衡的需要。因此在激情创作中,首先要使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心一起跳动,达到心灵  相似文献   

7.
写稿者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影响大。我搞报道快一年了,不但没造出一枚所谓“重磅炸弹”,甚至连1000字以上的稿件都没写出一篇。我问自己:为何写不出一篇有份量的“大块头”?  相似文献   

8.
内容情节重复,这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中叫“犯”,而同中见异,则叫“避”。“犯中见避”就是于重复中求变化。简单的重复,是艺术的贫乏,避免重复是艺术的丰富;在重复中看不出重复来,则是技法的高超。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说上海《新民晚报》要复刊。有一天我遇见晚报的前任社长,问起来,他说:“还没有弄到房子”,又说:“到时候会要你写篇文章。” 我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写不出应景文章。”  相似文献   

10.
巴金 《出版参考》2011,(9):40-40
最近听说上海《新民晚报》要复刊。有一天我遇见晚报的前任社长,问起来,他说:“还没有弄到房子”,又说:“到时候会要你写篇文章。” 我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写不出应景文章。”  相似文献   

11.
记者好当。进了新闻机构大门,每天一支烟、一杯茶,浑浑噩噩过日子,写不出好东西,也炮制不出坏东西,到了年龄就退休的记者有的是。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有的年轻人成了“记者油子”。那儿有宴会往那儿跑,哪儿有礼品往哪儿钻。稿子嘛,不必动脑筋,人家早准备好了新闻稿(供参考),你只要照着抄就行了。这种记者谁不会当?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档案局日前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各种信息网络,实现档案信息“村村通”,让更多农民不出村庄就可以方便利用档案。  相似文献   

13.
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别人写植树造林,我照样子也写植树造林,结果写出许多“废品”来。我在失败中觉醒,总跟在人家后头照猫画虎写不出新闻来。以后我比较地注意了为“大路货”选个好角度,为“半成品”觅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14.
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常常被称为“硬新闻”。不仅内容“硬”,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而且形式也“硬”,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常常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记者离开“要”、“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三昧》1994年第9期刊登的《情洒京九路》“浓笔重墨写精神”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武汉铁四院采访时,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有‘四大火炉’之称的武汉市酷暑热得人喘不出气来,……。”看完这段文字使我感到把“七月流火”和“四大火炉”并用起来,是不妥当的。诚然,作者本意是用“七月流火”描述夏天气温很高,酷热难耐的情景,但引用了并非形容炎热的诗句。  相似文献   

16.
如果问单位门口的保安,每日见得最多的是谁,没准他叫不出我的名字,但会指着我说:“就是她。”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白天在报社门口“蹦”进“蹦”出,闲暇时则带着女儿在门口转进转出遛达。 女儿是一剂催化剂,有了女儿,忽然如同换了一个人,原本无忧无虑有时也无病呻吟的女儿腔转  相似文献   

17.
张晓坚 《传媒观察》2006,(11):40-41
上网的时候遇到很多不明白的概念,或是需要了解某方面的资讯,我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之后,通常令人满意的答案就会出现。可是遇到另外一些特殊的问题,例如“刘德华多少岁了?”就不那么容易搜索到问题的答案了。传统的搜索引擎在这个时候显示不出强大的威力。于是,我们需要借助另一种搜索方式,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人工搜索因此诞生。“人工搜索引擎”的概念与操作方式搜索引擎是利用机器自动化的收集网络信息并有序化的一种技术。尽管有着高效快速的特点,但是因为现在人工智能并不完善,搜索引擎还很…  相似文献   

1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19.
就连一贯治学严谨的季羡林也承认,自己在生活上是个糊里糊涂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常说,“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80多岁时,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记忆机构在逐渐出现问题,远一些的记忆尚能保存,可对眼前非常熟的人,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边、舌上”,见面时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