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问题一是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了问题二,郁闷。初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题,学生举手如林,争着回答问题;初二的课堂上学生则老成持重,举手回答问题的稀稀拉拉;初三的课堂上则老气横秋,有那么三两只手举起。是结果也是原因的问题是三,厌学。厌学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两极分化,学习困难的学生便大批地制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听课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出,“唰”的一声,小手林立。教师指名一个学生作答,在他(她)回答时,还有很多学生的手固执地举着。再请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却和前一个学生回答的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陈涛 《贵州教育》2011,(15):35-38
纵观目前的课堂,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若有所思"的听着,偶尔被提问才能说上几句;有的老师最喜欢听到学生回答"我没问题了"、"我都会了","掩耳盗铃"的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就说明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有的课堂被"权威学生"统治着,这些学生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率高。但他们无形地剥夺了其他学生深入思考和...  相似文献   

4.
设置合理的问题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就会适得其反,这是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甚至无从回答的主要原因。一、“祸”的表现有教师在教学广东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三节《与人为善》时,以阅读《禅师的故事》后回答问题作为导人,结果发生了意外。  相似文献   

5.
高效课堂需要让所有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倾听"。一次听"认识秒"这课,整堂课学生身上散发出来的认真劲儿让我记忆犹新。当教师讲授时,学生的眼睛专注地看着教师;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大家或转身、或侧身,都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并认认真真地听;当小组讨论时,组员们个个趴在桌上,头挨着头、踮起脚尖,时而点头时而摆手……这些可是一年级的小不点儿们,上课怎么这么认真听讲?在我的印象中,一年级的小孩子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更别提认真听同学回答了。  相似文献   

6.
杨瑞祥 《湖南教育》2003,(10):43-43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课堂上,小学生抢着回答问题,初中生要点名回答问题,高中生则尽量回避答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教师没有点燃学生思考的火把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把呢? 首先,要克服陈腐的师生观。过去,老师在学生面前是绝对权威,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轻则受到批评,重则受到讽刺挖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唯唯诺诺、谨言慎行,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现在,提倡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以宽容的胸  相似文献   

7.
有教师说:“提问像把火,有了这把火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烧得沸腾起来。”因而可以说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巧妙提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学习价值,能激发思维,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8.
谐趣吧     
《初中生》2007,(Z5)
问题与答案教师要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甚么叫做彗星?"学生有点慌乱,踌躇着。"一个有尾巴的明星是甚么?"教师很有耐心地提示。"哦,那是米奇老鼠!"学生很快地回答。  相似文献   

9.
教育无痕     
张瑞兰 《河北教育》2005,(23):37-37
听课时,常常看到以下情景。镜头一:公开课上,一位同学表现欲特强,一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还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在老师面前晃来晃去。老师和蔼地对他说:你回答了好几个问题,都特别棒,这回由你来点名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好吗?这一学生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0.
一可喜的是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仪式支配下 ,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 ,学生习惯性地举手 ,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 ,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 ,而后自己补充讲解 ,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 ,表面看去 ,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 ,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然徉装…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获取教学信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提问变得有效,如何改变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这一现象?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提问的切入点教师合理的提问切入点关系着学生回答问题的兴奋点和回答问题的质量。如果教师的提问切入点不正确,学生就不愿意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云南教育》2001,(9):35-36
在课堂上,常见此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多数学生既不看书,也不思考,总等着“好学生”回答,一次我试点了几个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大部分回答不出来,而在和学生的课外交往中,我却发现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谈得头头是道,甚至比我懂得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  相似文献   

13.
抓阄提问     
回答问题的人多了,一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们都争着抢着回答。争到机会的自然高兴,抢不到的一脸灰心。看到小周翘起的小嘴、听到小王的叹息声……  相似文献   

14.
一、良好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于大胆地质疑。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1.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需要教师去认真地挖掘、培养。研究如何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教师的永恒话题。一、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  相似文献   

16.
<正>一、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聋哑学生由于从小双耳失聪,听力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差。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只有小部分学生能用通顺的语句,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地叙述一件事,大部分聋哑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只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才能读懂的"天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能用完整、通顺的语句回答教师的提问,不能有条理地分析、解答问题。语言障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一名特殊  相似文献   

17.
三、让反馈更加有效如果你问学生——不论是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能力低的学生——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要是他们认真地对待你的问题并诚实地回答,我打赌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就像这句话总结的:“给我更多、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反馈,来帮助我学习并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8.
项耀明 《湖北教育》2006,(10):49-50
一、课堂提问偏差的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如何呢?笔者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着,教师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再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有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单向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19.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反复讲;老师教,学生做,学生做错了老师给予纠正;老师根据教材设计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意图讨论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纠正、补充和完善.这是受传统教育方法和应试  相似文献   

20.
超越     
一曲悠扬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响起,顿时,全班沉浸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情景里。伴随着音乐,我缓缓地向学生介绍盛产大象、景色怡人的泰国首都———曼谷。按照事先的教学安排,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自己谈谈这篇课文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根据我的设想和课文中提到的:学生应谈到小象乖巧、聪明。果然,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小象乖巧、聪明让我印象深……”几个学生回答下来,我暗自高兴,准备顺理成章地往下讲课,又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难道还会有不同的意见吗?我疑惑地看着他,“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