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中糅进了诗的特质,形成小说的诗化倾向,这是小说艺术力量最重要的表现因素,是小说形态的文体特征之一。从小说作者来说,小说无疑是他们表意抒情的凭借。司各特说:“成功的小说家都得是诗人,哪怕他一行诗也没写过。”(司各特:《罗比亚斯·斯摩莱评传》,肖洛霍夫不是诗人,但《静静的顿河》这洋洋洒洒的四部八卷却构成了诗意的艺术世界。诗化倾向构成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的多重现代性。在叙述基调上与悲歌相呼应,在传神描写上与幻化的象征世界应答。下文将分别论述。 一、命运的悲歌 原南斯拉夫著名的文艺学家米特罗潘认为,契诃夫的诗化小说《草原》带有哀歌的基调。而《静静的顿河》从开篇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悲的世界。肖洛霍夫在“国内战争默示录中……为哥萨克苦艾般的命运痛哭伤神。”因此,悲歌是这部小说总的抒情基调。B·古拉在《〈静静的顿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一书中指出:“作者叙述的调子在许多方面都由小说的卷首  相似文献   

3.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5.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在论及辛亥革命时说:这次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小说《故乡》时,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增强了艺术的效果。鲁迅以故乡的“未变”,直接写出故乡如故。小说一开始,就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农村图景。作者于此决非泛泛之笔,也不在于单纯的渲染环境气氛,而是以此证明“故乡本也如此”,“没有进步”。二十多个春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8.
一 明高儒《百川书志》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变形记》为非现实主义作品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卡夫卡当时力求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物现象的创作动机,从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真实描写,从作者创作《变形记》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从小说的内容,都可证明作者虽然运用了拟物化、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但坚持了“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最新整理和公开的巴金小说手稿《春梦》的解读文字,作者考察了巴金创作《春梦》的背景,梳理了《春梦》中的重要观念与巴金创作和思想的关系。并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稿是研究“激流三部曲”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中能够看出巴金日后的创作趋向和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小说分析往往扣住环境、情节、人物来展开,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小说这种体裁并非一个模式,如果统统按固有套路去解析,有时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很难发掘作品深厚意蕴。事实上,作者在设置人物时大费匠心,在安排人物关系上也用心良苦,顾及这两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可能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茅盾曾这样赞叹说:“三个月来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即使对鲁迅小说批评最激烈的成仿吾也承认说:“《故乡》实不可多得的作品。”(《〈呐喊〉的评论》)那么《故乡》究竟好在哪里?一般论者多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忽视了次要人物宏儿和水生,忽视了作者安排这两个小人物的艺术匠心。我们认为,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小人物,就作品思想容量和艺术结构而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创作意图的流露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正是  相似文献   

13.
《海上花列传》是“近真”型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花月痕》和《贵楼梦》等“溢美”型狭邪小说相比,《海上花列传》突破传统,开启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了时代和社会赋予小说的现代性特点.如,作者用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海上青楼的庸俗之变,并将物欲横流的现实诉诸笔端;又如,《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刻画更丰满、更真实,每个人物都善恶并陈、妍媸俱现.这些都标志着狭邪小说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听众》(The Listener)的作者名不见经传,作品创作及发表的年代也无从考证。但从作品中的主题表现及其独到的艺术特色来看,它确是一篇佳作,寓意隽永,耐人寻味。小说的主人公鲁道夫(Rudolf)是瑞典的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不是一流的音乐家,因为他总是不肯安定;另一些朋友则认为他不肯安定是由于他不是一流的音乐家。”两个对比句,言简意赅,说明鲁道夫虽然身居城市,却找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整部《金瓶梅》的微言大义,就是作者笑笑生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或主旨。从《金瓶梅》抄本流传开始,对这部作品就进行了不同的评价。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道:“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大约模写儿女情态具备,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袁宏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给我们留下了思想与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他的小说正如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俄罗斯文学。而先生的独到之处则在于他一向和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锁国政策作坚决的斗争,他要求大家“收纳新潮,脱离旧套”②认为“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③在《340328致  相似文献   

18.
《怀念狼》是一部内容诡异的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析认为 ,在小说中贾平凹借助狼与猎人的传奇性故事表现了作者“万物有灵”的思想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失去对立面 ,生命失去自然界的挑战后生命力衰退的疑虑。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传统的 ,而内容则体现了贾平凹先锋性的方面 :放弃经验 ,演绎观念。  相似文献   

19.
许希哲的小说《荔镜缘新传》对梨园戏《荔镜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新创作”,从而产生了一些原作所没有的“新意”:在思想上,小说表现出崇儒与逆儒二元杂糅的特征,形成小说复杂多元的思想意蕴;在艺术技巧上,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叙述方式和结构设计、文字风格、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别致之处。  相似文献   

20.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