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民政府外交政策追随美国,抗战结束后对日索赔从积极索赔到最终放弃;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但国民赔偿并未放弃。中国必须提高综合实力,日本必须认识战争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对日索赔到放弃赔款要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索赔的态度一度是积极的,但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和蒋介石的反共内战,对日索赔一事曾不了了之。1952年,台湾当局与日本政府签订非法的《日蒋条约》,蒋介石集团擅自宣布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对日索赔问题再度被提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在复交谈判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记前嫌旧怨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本战争赔款问题,在近代世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这一历史过程,了解当时的背景,理解中国政府当时决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性质的正确把握。本文回顾中国政府放弃对日索赔的史实,分析其性质和意义。文章认为中国政府放弃对日索赔,表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远见和泱泱大国的高尚风度,有利于世界局势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成了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索赔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的准备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为了清算日军侵华战争罪行,以待战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制定了《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调查须知》,并通令各机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着手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害.1943年开罗会议后,对日作战各盟国都将战后对日索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铭等人参照苏联对德索赔办法,草拟了《战后对日媾和条件纲  相似文献   

5.
在珠江三角洲,有这样一位打工者,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他宁愿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坚持自学各种法律条文,长期为打工者义务诉讼。五年多来,他打赢了350多场官司,索赔金额1500多万元,被打工者称为“民间包公”。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近代史上加害中国最深最重的国家。新中国对其以德报怨,不再追究其侵略罪行,放弃索赔要求,此大义之举令多数日本人超出意料。但日本国内近年否认、美化侵华历史罪行的趋势愈演愈烈,若不翻然醒悟,历史问题仍是影响中日正常关系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1945—1949年)中国的对日索赔是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日索赔的主导权却操诸美国之手,其索赔政策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而由积极趋于消极,这一点体现在它与资源委员会交往过程中前后态度的变化。美国索赔政策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资源委员会对日索赔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清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并进行战争赔偿,盟国成立了远东委员会专门处理日本的赔偿问题。国民政府积极参加对日索赔工作,并为成功实现索赔做了许多准备和努力。但由于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对日索赔工作也是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的,加上远东委员会各国在各自应该获得的赔偿比率以及日本的工业水准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索赔工作进展缓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先期拆迁赔偿”方案,通过该方案,国民政府先后从日本运回了三批物资,但这与中国在抗战中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949年5月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美国终止了“先期拆迁赔偿”方案。  相似文献   

9.
《学习之友》2011,(9):53-54
1945年12月27日,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菲律宾等1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成立,作为战后对日索赔以及对日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了使受害国尽快得到赔偿,而又达到限制日本战争能力复活的目的,同盟国确定的索赔方案是以实物的形式充赔,拆迁日本的战争工业设备。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根据盟国达成的协议和有关国际法规定,各受害国家向日本展开了索取战争赔偿工作。在整个索赔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争执,更为主要的是美国从自己的全球利益需要出发,改变了其对日索赔问题的态度,致使索赔工作失败。对日索赔工作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但毋庸置疑,美国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湘军人才群和经世致用之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在道光年间"湘系经世派”的影响下,适应咸同年间政治形势的需要,信奉经世致用之学,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面对现实,积极入世,弃学从军,建立功业,以挽救重重危机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自18世纪末形成以来曾出现过三次高潮,无论哪一次高潮,民族主义都成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战争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民族主义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在它面前,“国际主义”、“共产主义”都黯然失色,当民族主义成为政府发动战争,动员民众参与战争的工具以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宝棻,京师蒙古正蓝旗人,生员出身,以有效地处理川东道任内教案而名显于朝廷;历任山西、江苏、河南三省的巡抚兼提督;辛亥革命中曾派兵镇压革命,宣统退位后归隐。宝棻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二十三日任命为川东道,至二十八年(1902)九月二十二日卸任。川东道是他在京任职21年后第一次被外放,也是他一生展露才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永安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的所在地,当时许多思想文化界的名人云集于此,使得永安抗战进步文化闻名海内外。近年来,福建永安抗战文化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对桂林、重庆地区的抗战文化研究而言,仍存在内容不够丰富、资料不够充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对永安抗战文化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巴西卡努杜斯农民战争,是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而引起的,是巴西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起义领袖安东尼奥.孔萨尔埃罗通过他创立的新教派,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在农民战争过程中,起义者在政权建设、军事防御、社会经济和文教卫生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与此同时,起义者运用游击战术,一次又一次地英勇反击政府军,并取得辉煌胜利。虽然这次农民战争在人数众多又拥有优良武器的政府军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但是,在巴西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回民起义而进行的战争曾对整个西部蒙古地区造成过重大影响。而与陕甘两省接壤的伊克昭盟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利用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清实录》等资料,阐述了回民起义期间清政府征调伊克昭盟各旗蒙兵的情况;蒙兵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长年驻守边境地带并防堵回民军的经过;清政府派遣的大批官军进入伊克昭盟围剿回民军的过程等。文章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战乱给伊克昭盟各旗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国,日本应对其所造成损害给予相应的赔偿,但日本却没有履行责任。本文论述了战争赔偿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经放弃了赔偿要求;又指出了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受害赔偿及要求受害赔偿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北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民政府开始注重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奉命拟订了《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作战计划》在分析了中日双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判定了战争初期日军所采用的"速战速决"战略方针以及日军的进攻路线,拟定了对日作战的具体任务和战斗部署,表达了国民政府最高领导集团对中日战争的基本构想,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作了重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