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为探讨大学生的复原力在应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亚洲复原力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山东省某高校的6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复原力各维度及总分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二,复原力可调节应激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的影响.结论是大学生的复原力在应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量表对安徽省四所本科院校的6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学校差异,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孤独感上,重点院校显著低于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社会支持水平差异,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唐梦琦  李志军 《考试周刊》2012,(75):151-152
本文旨在了解当前恋爱与未恋爱的大学生幸福感状况,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爱情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测定量表、恋爱状况测试问卷对烟台市三所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积极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低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积极情感与恋爱状况存在正相关,大学生消极情感与恋爱状况存在负相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恋爱状况的相关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恋爱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大学生的恋爱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方差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不同组别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均可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是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听障高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感戴问卷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在校听障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分析发现,感戴与社会支持、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在感戴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多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男生中感戴对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生.结论:社会支持是听障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这些结果对于听障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我们采用《自尊量表》与《国际大学调查》对河南师范大学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在文、理科学生之间,城、乡学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是否班级干部之间差异显著。主观幸福感在文、理科学生之间,在性别、城乡、是否班干部之间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满意度、具体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主观幸福感中的具体满意度、消极情感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是否班干部三个变量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大,可联合解释自尊的22.6%。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对6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居中,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都较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城乡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2)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结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592人,用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和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年级差异显著.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大都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情感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正性情感上,初一、初二年级明显高于高中各年级,初三年级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中学生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都显著.其中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中学生学业体验和学业能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有较强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19-0.38之间.  相似文献   

10.
华玲 《现代企业教育》2010,(12):203-204
本文在介绍主观幸福观的定义、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重点剖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人格因素。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向性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快乐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随机抽取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784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测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适应行为的七个因子除了社交适应外都对主观幸福感起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分别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5%—22%、5%—26%的变异,学习适应是生活满意度稳定的正向预测因素,独立生活是负性情感主要且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四川省6所中学的895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867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积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且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贵州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少数民族居民社会心理压力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选取贵州省各地区少数民族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收入、城乡、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健康安全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个人背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系统,由幸福储备、幸福收入和幸福中介组成。其中,幸福中介在幸福储备和幸福收入之间发挥着驱动力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可以简要定义为:知足和愉快。  相似文献   

15.
以3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路径分析发现情绪智力显著正向预测了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向预测了消极情绪;(3)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451名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良好;大二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大一的;社会支持得分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对社会支持有显著的预测力;对室友、经济状况、自己、朋友、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社会支持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egard to psychological strength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A sample of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N?=?1,052) aged 17–32 (mean age = 21, SD = 1.79) was administered various psychological strength instruments—the Gratitude Scale, the Rosenberg Self Esteem Inventory, the Generalized Self Efficacy Scale, 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 the Positive/Negative Affect Scale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articipants also responded to a demographic data sheet. Non-parametric Kruskal-Wallis and Mann–Whitney U tests,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pearman row coefficients were used in data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 gratitud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elf-esteem and positive affectivity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respectively.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gender, academic achievement, social involvement, type of residence, academic major, and financial and health status were also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羌族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负整体特征、相貌、胖三个维度和消极应对显著高于汉族或彝族中学生,而瘦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汉族中学生;学习成绩为优、良的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整体特征、相貌两个维度和消极应对方式上评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为中、差的中学生;父亲职业为工人或知识分子的中学生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总分及其矮、瘦、胖维度和消极应对上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的中学生,同样母亲职业为工人或知识分子的中学生在瘦、胖两个维度和消极应对上得分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的中学生.(2)中学生的瘦和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除环境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负面身体自我的其他各维度和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除环境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整体特征为负向预测,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相貌对生活满意度是负性预测,对正性情感则是正性预测.对于负性情感,整体特征、相貌、胖和消极应对为负向预测,积极应为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概念分析和已有研究,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设:情绪应对中介乐观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使用乐观问卷、情绪应对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在1053名大学生中施测,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来验证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情绪加工中介乐观的转换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乐观的积极预期和努力可以直接预测积极情感,消极预期可以直接预测消极情感;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可以直接预测情绪表达;与悲观者相比,乐观者表现出较高的情绪加工、情绪表达、积极情感水平,较低的消极情感水平。因此,结果验证了假设,乐观的转换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是通过情绪加工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