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平淡"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理想。其"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内蕴,在老庄辨证思想的基础上把万物的自然之形貌与体气之神理,"平淡"之形式与远韵之内涵结合起来。苏轼以老庄道家清静空明的胸怀观照万物,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老庄道家思想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的"绚烂之极"的"平淡"。  相似文献   

3.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诗文书画皆精,他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苏轼的题画类散文在内容上集评画、说理、记事与写人于一体;在艺术上,注重场面描写、对比描写和问句的运用;还阐释了他注重写意、讲求气格、生动传神以及诗画一律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学、艺术天才,在诗、词、书、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一生坎坷但性情乐观,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在豪放、粗犷风格中不难体会出蕴含其中的“蔬笋气”.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和他融儒入佛的思想也有较大关系.本文拟对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9.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与艺术家,苏轼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多有切身体会,其文艺观点因此往往能切中要害,点出关键,深化前人的相关理论。在艺术观察论中,苏轼分别从实证性、超功利性和事物普遍性的角度作了全面阐释。苏轼所论及的"灵感",是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由外物触发而生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苏轼的"成竹在胸"说,则提出了构思过程中"心中视象"的三个特点:完整性、生命性与诗意性。苏轼还提出了"随物赋形"的艺术表现论,意在强调诗意传达时"行止天成"的自然笔致与重"活"重"变"的"活法"观念。在艺术风格方面,苏轼赋予"枯澹"以极高地位,并指出其内涵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从一种张力性的视角拓深了前人对冲淡诗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样,都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二者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采用"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手法,在艺术特色上颇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词章大家,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颇大,但他后来转而师法苏轼,诗作多关心时事,自然成文,其笔下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都深深地沾染了"老坡气",所以从总的创作倾向上来看,他更接近于苏轼,而非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4.
苏轼文人集团是一个以苏轼为中心,"苏门六君子"及李公麟、米芾等书画艺术家为主体的文士集团,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到北宋元祐以后的书画风气和艺术批评。其"士人画"的艺术思想,"以诗为画"的艺术追求甚至突破士人书画的界限影响到院体绘画,邓椿《画继》作为北宋重要的艺术批评资料,其艺术观点深受苏轼文人集团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3,(31):17-19
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达成了审关主体之气、审美客体之气、艺术手法之气的交汇与融合,在对生命之气的感悟落实中生成了独特的宇宙情怀和艺术情调,使作品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感。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文坛上,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奇气"的作品,在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风气,使得文人以"奇"为尚。针对这一现象,宋代的批评家从风格、文法、思想内容三个层面对古文创作之"奇"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自然之奇"和"奇中有正"等观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一生留下的著述极多,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词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雄健之笔,扩大词境,在婉约之外,独建一宗,形成"豪放"一派,因而苏轼也被称为"豪苏"。这是对苏轼极准确的概括。在苏轼身上明显体现这儒家经世致用与道家旷达精神的极圆满的融合,具备了古代儒家所重视的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虽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与司空图对于"豪放"定义的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对于"豪放"的定位更多集中于创作时的一种自由、充沛、郁勃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作品的风格反映。另外,豪放词的出现除去创作观的影响和对前人的继承以外,还包括以下原因的共同导向:一是蜀学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蜀地三教融合的学术思想是苏轼的创作出豪放词的内因,表现在《东坡易传》中则是对于现实的达观态度。二是"乌台诗案"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在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开始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反思,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是对生命本体的意义进行探索,形成一种超然豁达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