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的土地管理法并没有对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做多大的实质性变革,这与我国土地政策的相对稳定有关。然其改革并未因此而理所当然地失去意义。文章在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阐明:1、对土地所有权尤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以目前的村民小组为宜;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3、模式在于实现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农地使用权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土地权利体系,并使之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必须研究适应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本文概括了现行农地集体产权的特征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建立农地"二元"产权制度的设想,即将进城落户家庭自愿退出的土地界定为"国有农地",打破单一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格局。认为农地"二元"产权制度对消除"户籍人口迁移悖论"、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免遭侵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制度。产权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我国小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形成了使农民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路径依赖,农民不一定非要有实际所有权,是具有一定效率的。土地承包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复归了小农农地产权制度的路径依赖轨迹,逐步降低了小农经济的约束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不断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制度创新的关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是土地制度创新,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产权的残缺不利于农地市场化经营,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阻碍了广大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的农地制度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产权主体结构问题。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具有“国家—集体”、“集体—农民”同时并存的二元主体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国家权力的嵌入逻辑与法律体系的固化逻辑决定的,具有特定的政治法律特征。二元产权主体结构是导致各种土地利益矛盾、政府—农民紧张关系、农村治理复杂化以及农地管理难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改变二元产权主体结构,国家从农地产权主体结构中退出,建立以农民为单一产权主体的新型农地集体所有制,其实践形式是“集体所有、农民永佃”。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创新是我国加入WTO条件下遏制农产品成本上升以及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包括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产权残缺,农户土地承包权不稳定,农民承包地自由流转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包括明晰和稳定集体土地产权,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积极推进农民承包地高效流转。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由农地所有权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规定以及农地征用补偿责任规定等构成。面对现实问题,从法律层面分析可知,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农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农地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顺、农地承包经营权不健全且妨碍农地流转等缺陷。为了消除这些缺陷,建议在认清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农地所有权主体、确定农地所有权归属、厘清农地集体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关系,争取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健全农地使用权体系,并制定农地产权规则,保障农民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物质资料基础。农村土地权利体系的科学构建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明确农村土地权利的人格化代表,合理界定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规范农地资源的流转机制,建立解决农地纠纷的法律机制是我们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地产权制度是指人们在利用农村土地时所受的人为制约,是人们占有和使用农村土地的行为规范.对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及建国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寻找出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所裨益的启示,以利于设计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预示其亟待改革。而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史规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逻辑性选择应该是"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二元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预示其亟待改革。而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史规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逻辑性选择应该是“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二元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不完整,农户土地收益权残缺,农民和农民集体没有事实上的土地处分权.要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产权,就必须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把土地的所有权完整地交还给农民.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私有制,明晰土地产权,有利于形成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和弊端的分析,认为改革现有农地产权制度,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逐步确立农民对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使土地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能够按照市场信号进行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乡二元土地产权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农地的征用和出让获取了巨额的土地制度性租金,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土地市场模型,解释了土地制度性租金的来源与构成,分析了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变迁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制度性寻租活动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地方土地寻租的产权制度根源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征用中的地方政府寻租问题,应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建立农地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唯一的生活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导致农民土地产权缺失,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析农民土地产权缺失的原因,构建新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框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从民法上看,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妥善处理农地产权制度上的双重代理问题,构造一个真正保护农民利益的代理人,另外还要解决农民集体的主体地位问题,进而解决该集体的代理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问题是“三农”核心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这一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仍不彻底。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及内在矛盾导致农村广泛而持久的土地之争,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从“两权分离”到“五权合一”。在农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保、财税、行政及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要搞好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在于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与农村土地市场也需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村民很难行使集体所有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因此,土地国有制并赋予农民长久甚至是永久使用权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增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解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近年来,相对于城市收入来说,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九亿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和政府近年来的中心工作之一。本文仅就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改善的途径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