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的议论文理论,其核心是“三要素”理论,即认为一篇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这一理论,成了指导议论文教学与写作的圣经。然而,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所有的议论文,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了这一点。有一位语文教师说:“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这就是用传统的‘中心论点说’讲议论文,有的讲得通,有的讲不通。如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鲁迅的《拿来主义》及《谋攻》《劝学》等等,就无论如何讲不通。”①“中心论点”说是“三要素”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此说认为凡议论文必有一个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参考答案为C)  相似文献   

5.
胡适先生原本有一女儿,名叫素斐,五岁时因骨结核病夭亡。一年半后,胡适在梦中竞梦到了女儿,梦醒后起来即以《素斐》为题作了一首诗,并且是“一面写,一面哭”。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说明胡适思念女儿太甚。  相似文献   

6.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7.
《说文》连篆读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在许恒伪《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说解:“离,黄仓庚也。”“参,商星也。”后人读之,皆不可通。《方言》:“黄,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鹂黄,或谓之黄鸟,或谓之楚雀。”显然,“离黄”、“黄”、“丽黄”为同词而异定写,“庚”即“”,后者为此类化加旁,《说文》此条应读作“离黄,仓庚也。”又,参、商皆易名,《说文》的说解自然不通。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训参”为商星,此天文之不合者也。”《说文》此条显然应该作“参、商,星也。”《说文》中此类甚多,显然不能轻易地说“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昧于天文…  相似文献   

8.
红学中的所谓胡适红学模式,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腰斩《红楼梦》”的红学模式;而“曹著高续说”则是这一红学模式的根本特征。周汝昌先生将胡适发明的“曹著高续说”推向极顶,并发展为“曹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四大支,其目的就是打倒程本,摧毁后四十回,为“腰斩《红楼梦》”的总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  相似文献   

10.
朱彦体 《师道》2010,(4):51-52
近期看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感触颇多。作为被尊称为现代“圣人”、一生传奇般获得35个博士学位的“人伦楷模”和学问大家,胡适先生身上有不少闪光的东西惹人眼目.乃至动人心魄。尤其是在学问之道上,不少东西,还不妨视为圭臬。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第10期《语文学习》上有篇文章,题目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病句》。这篇文章认为“XXX被评为第X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是“说不通的,或者说是犯了不合逻辑的毛病。”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这句话不但说得通,从逻辑上来说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问说》注释辨正唐遇春一、理明矣,而或不达干事(课本注:“达干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案:从注释看,“达”译为“用”,“事”译为“实行”。达,通;不达,就是行不通。事,《说文》:“职也。”本义就是“事情”,名词。“不达于事”就是“干事不...  相似文献   

13.
先说胡适,这是个认真之人,做起学问来尤其认真。同时,胡适又是个诲人不倦者,你读他的著作,不论是演讲、学术论文还是平时书信,有不少都是在教人做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为人师”,不过这里不是贬意。比较系统的一篇是《读书》。  相似文献   

14.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15.
罗尔编先生的一本《师门五年记》让我们看到这段师徒之间的生活、学习与一些心情的交流。这与中国传统书院下的师徒关系明显不同,而胡适讲究的就是科学精神来做学问,所以他的考证方法就是严格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他从罗尔钢的个性看到“不苟且”,也帮助罗尔纲引领到用不苟且的态度来做人与做学问。胡适与罗尔纲的师徒教育,丰富的不只是教育内容,更重要是教育精神的传承。本文注意到胡适与罗尔纲所建构的师徒教育模式.再对比西方与美国的师徒教育制座.以供荤幂塞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 《王道诗话》是秋白和鲁迅合作的第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尖锐地讽刺了鹦哥式的“学者名流”胡适博士,深刻地揭露他搞欺骗与鼓吹镇压的两手,有极强的战斗性。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报》登载胡适的谈话:“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对此,杂文的作者敏锐地看到胡适由宣扬“人权”转而鼓吹“镇压”了,立即揭露“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人权抛却说王权”,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夏麟勋同志的《中学古文词义质疑二例》,获非浅益。但对作者“书非借不能读”的“能”认为是“宁”的通假,是愿、肯的意思,‘不能’是不愿去做的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在古汉语中“能”虽可通“宁”,但通“宁”后并非“愿”“肯”主义,而是“岂”义。这一点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早已指出,云:“能与宁一声之转,义相通。《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巽与之言,能无说乎?能无,谓宁无也。……凡此类能,义皆‘宁’也,‘讵’也。”可见“能”通“宁”是“讵”义,即“岂”义。而“岂”义在“书非借不能读”中是讲不通的。退一步说,即使“能”通“宁”有“宁可”“宁愿”之义,在此也不通。因“宁可”“宁愿”表选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宁信度,无自信也。”而在“书非借不能读”中却无表选择之义。何况“能”通“宁”并无“愿”义。  相似文献   

18.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说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早在“文学革命”开始时,他们就有书信联系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文学革命”,唤起了一批希望改革,谋求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当时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就是如此。他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  相似文献   

19.
小引《金瓶梅词话》虽然是一部自话长篇小说,但是读懂读通并不容易。香港学者马力先生在《评梅节点校本<金瓶梅词话>》中说到:“大陆研究《金瓶梅》的学者王汝梅也承认,《金瓶梅词话》‘有很多句子、词语尚读不懂、读不通’。”(《明报月刊》1988年3月号)他引述的这句话是我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说的。我深感读《金瓶梅》之难。概言之,读《金瓶梅》之难有三:  相似文献   

20.
校园幽默     
挑选舞蹈演员A:我听说挑选舞蹈演员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腿长、脖子长。这是为什么?B:若不然,排练《天鹅湖》时,演员的体形就不像了。耳朵是通的“爸爸,我的耳朵里面是通的。”小儿子放学回来对爸爸说。“胡说八道,耳朵里面怎么会通呢?”“不是胡说八道,是老师说的。老师说我上课听讲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里面不通怎么出来呢?”课堂上,老师启发大家:“这次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劳动》,同学们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许生编硬造……”小灵第一个交卷,标题下面五个大字:“当天我病假。”哪个要重学校招收小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