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2月     
1月1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行阳历。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月历     
1月1日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行阳历。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一、语意表述不清1.第三章第四节第88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教材为了使语句简洁,指代时间上采用了承前省略的用法,但此处只有一个时间放在前面,极易使学生误以为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都发生在1912年3月,造成语意混淆。历史事实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建议改为: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一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教育论著,但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国民党的领袖,他一贯重视教育,并在有关论著和讲演中,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问题,形成为深刻的教育思想,制导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决策,揭开了民国教育史的新篇章。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1.第三章第四节第88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主持制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施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和颁行,是中国制宪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笔者所见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两部《中华民国史》,于其在临时参议院通过的时间或语焉不详,或注释有误;而那部治民国史者案头必备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在收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却对其通过日期做了不准确的说明,或有必要做一辨正。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的缔造,他的业绩和思想曾经光照人间。他是一个愈挫愈奋,开拓进取的革命家,直到停呼吸的最后瞬间,仍没有停步过程振兴中华的事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反帝封建的新三民主主义,是孙中山晚年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孙中山的最重要的革命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田恒平 《师道》2011,(12):13-1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诞生。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即设立教育部,并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规划并领导教育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2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次年元旦就职,宣告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从而建立了“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然而,仅为时三个月,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让位,交出政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制约力量,只是封建的政治理论的一部分。但是,“民本”思想所体现的民主性精华,完全可以为新的民主思想所吸收,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吸收和改造,正体现了“民本”到民主这样一个逻辑发展。孙中山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个月的时间里,一方面积极维护辛亥革命成果,一方面就许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作出批示,为“民本”思想在新时期的实践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2.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6,(11):40-40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而由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政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87页写道:“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以  相似文献   

13.
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力公开抗拒袁世凯封建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第一次壮举。然而,二次革命在持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失败了,探究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了解民国初年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是“宋案”和“善后大借款”。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后,逐渐暴露其封建专制的面目。他利用革命党人政治上的软弱、幼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反革命措施,伺机铲除异巳,为实现独裁统治铺平道路。1913年  相似文献   

14.
治中国近代史者,在论及辛亥革命中孙中山让权袁世凯原因时,多从客观上去寻求答案,本文拟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主客观因素来考察一下孙中山让权的基本原因。一对近代中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一大弱点,也是孙中山让权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有明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就其政治方面而言,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5.
1912年元旦“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月13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大总统,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南京改称江宁县。  相似文献   

16.
民元时期孙中山的爱国统一观唐上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历建元,称民国元年。民元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草创时期,也是孙中山的爱国统一思想和建国实践最丰富、事业最辉煌的一年。他领导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他为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孙中山在漫长的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伟大的爱国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主革命树立了丰碑。在他继续革命的征程上,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得到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他正确汲取历史教训,从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本文仅就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在坚持革命的实践中,怎样逐步深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幻想取得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转变为把反帝作为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将反帝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甫告成立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务要“一洗而去”“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 91 2年 1月 6日 ,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者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 ?” ,他毫不犹豫地指出 :“自当撤弃 ,一待改革既定 ,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 ,孙中山在南京登上中华民国的权力舞台后 ,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 ,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孙中山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口号 ,却反其道而行之 ,言行差距甚大 ,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对于这一现象 ,许多人指出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 ,以及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南方诸省紧跟着独立,清政府的统一土崩瓦解、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一切都顺乎天应乎时,形势发展既快又好。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却功败垂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得。既然革命军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孙中山为什么还要辞职?袁世凯又为什么能窃得辛亥革命果实?对于这个问题,上教版的新课本概括为四条,即:一、帝国主义的干涉;二、钻入革命队伍内部的封建势力向革命施压力;三、革命党内部如章炳麟、黄兴等也主张向袁世凯妥协;四、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这四条原因中,比较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