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客家”,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有“客户”之意,是具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寥寥数句,便将客家先民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淋漓尽致。客家人在迁移中,  相似文献   

3.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提到“客家”,一般人多认为这是分布在(或源于)广东梅县一带,其语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群体,因为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处以外的海内外客家人多是在明、清时从粤东北迁过去的。他们认祖归宗多追到梅县一带。有些史学家从史籍出发,也认为明、清以后才始见于书上有“客家”字眼出现,客家当形成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客家的脊梁     
在八闽客家首府长汀县城,在那穿城而过碧波荡漾的客家母亲河汀江之畔,有一座航船造型的公园,叫客家母亲园。园内矗立着花岗岩雕凿而成的客家母亲塑像:她头戴凉笠,背着孩子,有力的右手持着船桨,左手拿着一朵野花,正回头逗着背后的孩子。她赤脚站立于江边,江风吹动着她的衣襟,吹动着凉笠上的片片绸纱,端庄、慈祥的客家母亲,此时此刻似乎正在等待孩子的父亲、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这尊塑像形象地再现了客家妇女在男人出门后,细心抚育后代,勤劳持家,等待男人归来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迎接今年十一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第十六届会议在闽西召开,由闽西客家联谊会、连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兴建的“客家方志馆”四月一日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下动工兴建。四月中旬,福建电视台、综艺台、公共频道以及福建日报、广东侨乡月报先后作了专题报道。至六月上旬,该馆第二层楼面已浇捣完成,  相似文献   

7.
李晓彬  王秦伟 《寻根》2002,(2):74-78
客家人号称“日不落”民系,从唐末以来,数以万计的中原人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辽,汇聚存福建、广东、江西三省边境山区。山于他们客居异乡,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为了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聚族而居,或聚寨而居,恪守着故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修建了或圆形、或方形的碉堡式土楼,达就是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8.
在闽西客家地区,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六十六,学唔(不)足”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  相似文献   

9.
客家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在清初西迁四川,对于四川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是从客家迁徙四川的动因、输出区域及本土化做一些探析性研究。以求对四川客家有一个较为明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林夏 《寻根》2009,(5):98-99
《寻根》2009年第2期《“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韩振华、赵娟)谈及圆土楼与方土楼孰先孰后,使我想到也曾触及这一问题的林嘉书的大作《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林先生是客家学研究专家,对土楼研究取得了尤为卓著的成果。这部书与他的《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