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3.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及近年,分别上演了三次有关夏史真伪的论争。在第一次论争中,顾颉刚、王国维、徐旭生分别奠定了探索夏史的三种路径。第二次论争则以"疑古"与"走出疑古"之争为背景,基本上是第一次论争的延续。第三次论争方兴未艾,反映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视角的介入,是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入整合阶段的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应当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呢,还是应当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解决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黄楠森先生在近年发表的多篇文章里不仅顽固地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哲学自然观),而且坚决否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与他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完全相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哲学世界观和旧哲学的复辟,完全认同和坚决支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建议国家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南,依据马克思原著文本的哲学话语言系统,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谈到找女朋友,21岁的王博贤首先想到的是燕妮。"马克思与燕妮近半个世纪患难与共的相守,证明了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为天下人争幸福’的共同理想才是家庭的基础。"这名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学生说。王博贤第一次对马克思有直观感受,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公共课上。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理应应对"以人为本"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首先,应明白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其次,应懂得以人为本是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再次,更重要的是应理解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就是中国共产党应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公民人权。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或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公民人权,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或以中国每个公民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产生的人本管理将愈发散发出其优势.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文章从三个部分探讨中学教师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及其运用的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即《巴黎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这部手稿是一次巨大的艰难的综合创造。在此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学说,并把它分析为四个规定。也提出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以及扬弃异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批判,最后对黑格尔哲学全面清算。虽然马克思赞同并维护费尔巴哈的基本观点,然而,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联结点和分歧点已经体现出来,且在人和人道主义两个方面有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杨文极 《文化学刊》2011,(3):103-110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1924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客二元统一"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根本,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主要集中于本体论范畴,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的《实践论》将实践从本体论转化到认识论中。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实践无论在本体论中还是认识论中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术研究中不可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把人看成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主体、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时期,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践哲学始终是关乎人的哲学,其对人的本质的探寻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进而再到"现实的人",将人的本质真正置于实践中去理解,通过现实的人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来进行印证。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且承载着极其复杂且丰富的社会关系的真实的本质。按照这种理解方式,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进程也历经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路径与人的本质学说紧密相连,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其实践哲学形成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6.
全世界刚刚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文章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阐释,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文艺理论,即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展望等展开探讨,以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形而上学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分为形而上学的概念解析、形而上学的时代意义、形而上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三部分展开论述,旨在明晰形而上学的含义,肯定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多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夏国军 《文化学刊》2010,(2):155-159
亚历山大建构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时间——空间→物化创生物→生命→心灵→神这种层次进化之实在的本体论,和以"欣赏"与"沉思"为主要认识方式的认识论。比较而言,亚历山大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使现代作家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而赫然声起于90年代中国文坛的"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作家与母语之间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是操汉语写作的作家,只有尊重母语并充分利用母语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建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