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书城絮语     
与老伴上街,她爱进商店,楼上楼下不觉其累;轮到我逛书店时,她就坐在书店的门口休息、打盹,说什么也不进去。其实在书城、书店里,我是动腿动眼而很少动手的,书皮书脊上皆有书名,成排儿、挨个儿扫过去就是了。常走书城,发现许多文学书籍的名儿,稍为拉扯,即能组成一副副字数相应却不甚对仗的联语。例如:男人这东西 我了解女人唇红齿白 丰乳肥臀婚姻定位 午夜狂欢夜色迷虹 绝不堕胎暗夜妖娆 鸳鸯纹身魂不附体 疯狂罪孽欲壑 中毒 蝶乱 受活欢喜佛 爱死你爱的晕眩 拯救乳房未遂的疯狂 美丽的废墟恋爱中的宝贝 幸福得有点疼我把爱情弄丢了 你没有理由不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到处都是寂寞的心水与火的缠绵 爱与痛的边缘秘密开放的玫瑰 长达半天的欢乐我是流氓我怕谁 有了快感你就喊书名的导向显然是为了吸引读者,强化卖点,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由书名而看作者,也杂有平时我所敬慕的名家。对于名家,我便疑心他或她这不堪入目的书名之形成,多半是出版社或其发行部门的馊点子,名家很可能是屈从于丰厚的稿酬,默认了市场操作者的意见。至于那些初次亮相的作者,恐怕是为名所惑。出版社现在出书,一般都要发行部门认可,因为发行部门直接与市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下到县里,去办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也许是职业病吧,顺便去看一位图书馆的朋友,久不见面,话题自然很多。当我问到购书的经费时,他直摇头,一叠声地说:“太少!太少!”我一时不知如何应答。对于经费,别说我现在已经“下岗”,即便在任时也苦无良策。我只好用如何提高购书质量,买好书、有用的书等话语来安慰他。我还很认真地向他讲了我在开封读书时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5.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谁来看书     
那天碰到一位大学同学,寒暄中,他问我最近忙些什么,我说正在构思写一篇书评。他听了后显得相当吃惊:“这年头书都没人看了,谁还看你的什么书评?”这话有点刺耳却也够得上精辟,它搅醒了我们沉湎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7.
这是边春光同志6月25日写给一位同志的信。信中谈到他对出书的几点感想。征得作者同意,作为“大家谈”发表,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出书路子。标题是本刊加的这几天我在清理我保存下来的青年版的图书,有几种书我仍然要保存它,这几类书是:  相似文献   

8.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9.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10.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出版的张西洛《一个老记者的经历》,我用了半天时间把它读完,感到既亲切又实在。说它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记者,读他的书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当年西洛同志在重庆、成都东奔西走跑新闻和艰难办报的情景。三四十年代在国民党地区办民营报就是这个样子。说它实在,是因为作者“有一句说一句”,不夸大、不粉饰、不掩盖,也不装腔作势,把他的经历如实写了出来。如本书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写道:“1936年,我是重庆市巴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同志,把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两本书送交我,说:“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提到您,因此交给您,请看看。”我一看,原来是陈星同志所著的《说不尽的李叔同》和《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他在这两本书的后记中提及,祝安顺同志曾约他为中华书局写一本关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交往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3.
有一本书值得介绍一下。它是供出版工作者用的手册性质的工具书。厚达600页,定价39.95美元,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1974年初版,我看到的是新出版的增订第三版。书名Words into Type,按字直译,可以是“把字转换成铅字(或活字)”,或引申一下,译成“把原稿转换成书”,都不妥当——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部工作就是“把原稿转换成书”。从内容看,主要是供出版社文字校订工作者和版面设计者用的参考书。对作者也有用,该书第一章就是写给作者看的,用了55页的篇幅,详细说明了出版社对原稿的要求,还提醒作者,  相似文献   

14.
张亚军 《图书馆论坛》2006,26(6):335-336
由李昭醇、邹荫生两位老师主编,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由图书馆员自己写的书。是从《图书馆论坛》期刊“从业抒怀”栏目精选72篇文章汇编成集的。书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文章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都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年夏天,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涉猎一些关于地方的书笈。这时,我馆一位编辑《中国善本书总目》的同志,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提供的书名中,翻检着一部清代写本正在琢磨。他已经查阅了一些工具书,并没有找到关于这部书及其作者线索。清代写本,并不珍贵,这本书也能算做善本书吗?他很随便地问了我一句,问我知不知道《龙沙剑传奇》这部书。阅读方志积留的印象,顿时在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我清楚地记得《黑龙江志稿》上有关于这部书的记  相似文献   

16.
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奖前夕,评委会办公室收到上海新民晚报的推荐材料:曹正文和他写的书《秋天回眸话人生》。在一百多位被推荐者中,以书作为评选资料的不下30人。我作为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是记住了书名,并未特别注意。 后来,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一看书名是《秋天回眸话人生》,忽然想到作者定是曹正文。文章只读了一遍,便令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全书读完。这是曹正文出版的第27本书。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是爱书的,尤其对于谈书讲书的书,似乎更有一种职业的偏爱,特别感兴趣。若有所见,不免要浏览一番。这如同青年人喜欢看电影一样,只有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才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最近,看了郑逸梅先生的《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我又有这种感觉,并且十分强烈。郑先生生动亲切地叙述,如同讲故事一样有趣;而书中真实丰富的内容,又如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幅图书出版界的历史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这是我知识贫乏的缘故。但它的确是我渴望见到而还未见到过的历史记录。在书中,他讲了上海最早的铅印机构和赛铜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是一位工程技术人员,上海图书馆的读者。他在图书馆里感到查找图书资料的困难,因此花了两年多工夫自编了一本《中文纺织科技图书总目录》。这篇文章给我们搞好图书馆工作有很大启发。如编制专题科技目录的迫切性;专题目录怎样编法。请看它的内容分类,不是机械地搬用某个分类法,查阅方便,非常切合实用。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客寓北京,两位来自遥远北国的年轻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位叫王俊,他说他正在编一本书,是献给他母亲的,希望我能在书前写几句话,代他表述对母亲的这番心意。这事我听起来有点奇怪,忙问编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当代文化人的一些手迹。我问,这是他母亲所爱好的吗?他说他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一直支持他做这件事。我问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他说很低,只有中学。这几句问答把我深深感动了。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家乡已经很少有人识字,但不管是老大娘还是小伙子,只要是见到路上有字迹的纸张,都绝不踩踏,总是恭恭敬敬拣起来送到庙里焚烧,焚烧炉上写了四个字:“敬惜字纸”。我在王俊母子身上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延续。他让我写几句话,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20.
何以脸红     
前不久,我从报端看到一篇题目为《在坏人坏事面前》的文章,讲的是作者和他的好友小孟去看电影,路遇一歹徒殴打一农民.小孟看到此状,上前把歹徒扭送派出所.作者埋怨小孟管用事,小孟向他讲了一番道理,行笔至此,作者写到:“听了小孟的话,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这篇文章文笔还流畅,无可厚非.只是“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一语,真不知道,作者是怎样知道自己脸红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