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十分迅速,整个社会将逐渐走向终身学习的社会.加入WTO后,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发生许多变化,而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工商管理教育,对新的经营理念、方法、技能不熟悉,也不会操作电脑,更不用说利用外语与外商直接交流,这就需要他们重新接受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2.
◆病毒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病原体,每当我们感冒时,总会听到“病毒性感冒”之类的解释。但是,电脑病毒可不是什么病原体,它不会引起操作电脑的人发病,那么它为什么也叫病毒呢?  相似文献   

3.
信息广场     
联合国重新定义文盲标准不会用电脑成新文盲根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联合田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  相似文献   

4.
新文盲     
《初中生》2006,(1):77-77
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盲”之列。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盲”。  相似文献   

5.
新文盲     
《初中生》2006,(Z1)
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  相似文献   

6.
肖慧  刘君英 《考试周刊》2012,(38):33-33
口头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人只要在社会上生存一天,就离不开口语的运用。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一个不会听、不会说的人很难在当今社会生存,因此,培养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训练。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环  相似文献   

8.
试论劳动者素质提高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靠的是科技发展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来实现,人才要靠教育来获得。没有现代教育,也就不会培养出现代劳动者,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现代化的经济。一、劳动者自身的属性以及教育对它的影响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要使劳动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使之与社会文明相一致。劳动者本质上是社会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要适应社会,运用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教育革新》2006,(1):28-28
根据联合国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非常喜爱信息技术课,他们渴望操作电脑,展现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令人忧虑的是,学生虽然对计算机兴趣浓厚,在家里也经常使用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但计算机操作水平依然比较低。打字水平差、文件管理能力不强,是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真实表现。这说明学生在家中使用电脑时主要是玩游戏和娱乐,在课余时间谈论电脑也主要围绕游戏,很少有使用文字、文件管理的需求,因而这方面的技能也就无从练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教师朋友的家中购买了电脑,有些中小学校也开设了电脑课,教师和学生操作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然而,电脑也会对人的健康带来一些新问题,应该在使用中加以注意。首先,要防止电脑对眼睛的损害。电脑是直接光源,荧光屏上发出的光,对眼睛有刺激作用。长时间操作电脑,眼睛离荧光屏很近,闪烁的图像和文字很容易引起眼睛过度疲劳,发生眼红、眼痛、眼干、眼涩、眼流泪、视力降低等现象。防止的方法是,每操作电脑1小时,要使眼睛休息10~15分钟,也可闭一会儿眼,也可向远处了望,或做…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2002年就提出来的计划,时过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具备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于很快就将融入社会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句古训,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他的一生之中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在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计算机已经并且正在应用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这样的时代,呼唤着由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大批人才,只靠正规的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着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的人,不会使用计算机或计算机的知识很少,不能胜任工作,迫切要求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以更好地胜任工作,这就使得计算机函授教育这项工作成为我们高等学府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函数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而计算机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需求。因此,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计算机教师努力的方向。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出现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就其内涵和教学原则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老师们在使用投影仪时,会因操作电脑而打断讲课,很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是我就产生了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冲动。当我了解到UBS摄像机只要几百元钱就可以买到时,就决定采用图像识别的方法解决。本作品让使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的讲课者手拿激光教鞭就可以完成听众视线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人人要懂一点电脑知识?电脑即计算机,已深入到人类所从事的每个领域,不论是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卫生、商业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只有掌握了它,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所以,能够操作电脑,这是21世纪的最基本的“上岗证”;而不懂得电脑,将是下一世纪的新文盲。掌握一点计算机文化知识,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也就越来越突显出它的作用了。由于小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早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如何让他们非常熟练地操作电脑,就成为众多信息技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我逐步总结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自主学习。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中等专业学校,大家都很羡慕计算机老师,因为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掌握知识,有死活两法。死的掌握,仿佛把字刻在石头上,随它如何大、如何深,日月沧桑,终归都会消失。活的掌握,好比把字刻在树上,只要树不死,字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永不磨灭。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那种靠死读书,读死书,老和尚念经式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的知识,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只会越来越死、越来越少、越来越肤浅。这种人不会活用知识,不能把死的知识变活,不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有创新、有突破。因此,就不会去为别人、为社会服务。这  相似文献   

20.
时光越过千年,世界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今天,每个人都在谈论网络,在现代社会里,懂得上网和会用电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素质。现在,一个人如果不会在互联网上遨游,就会被看成落伍。 真的会有这么一天,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们,会在几年内因缺乏因特网的相关知识而成为功能性“文盲”的危险。因为随着因特网的快速普及,无法运用这项技术或不知如何使用它将等同于不会读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