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唐朝的韭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相似文献   

2.
秦嘉的五言《赠妇诗》是标志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作品,木斋认为这是后人根据秦嘉与徐淑夫妇的书信而改写的,因而是伪作。然而仔细分析秦嘉夫妇的作品以及木斋的论证可知,木斋的论证并不能证明秦嘉的五言诗是伪作。木斋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曲解作品的含义,或做强词夺理的揣测,以迁就自己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十六年以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木斋汉魏五言诗研究结论惊人:汉代不具备五言诗成熟的条件,秦嘉五言诗为伪作,《陌上桑》为曹植或傅玄所作,曹植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失名因曹植与甄氏的不伦恋.研究结论和所持理论均多有启人深思者.考察汉代五言诗,当注意它应用的社会文化空间.正式身份或严肃场合,文人四吉诗尚少,俚俗之五言尤不可能,偶有作也改造之使符合言志之一贯传统,精通之并不因之增价反可能遭致轻视.五言诗尚存娱乐消费之特定社会应用空间,文人尤其是下层文人或多有介入,十九首中词汇或主人公形象的下层性质即是这一情形之遗留.与曹魏政治文化举动相仿之“鸿都门学”可能是造成汉末五言诗兴起的社会契机.  相似文献   

4.
李晶晶 《大学生》2022,(1):38-41
儿时记忆里,刚抽花儿的韭菜尖儿炒鸡蛋就是春天的味道。但父母很少做这道菜,说是担心韭菜的农残。韭菜的虫害主要是韭蛆,它会啃食韭菜地下的根茎部,韭蛆藏在土壤深处,使用农药杀灭得"灌根",即在一行行韭菜间挖沟,将农药倒入灌溉,农药可直接到达植物地下根茎部,但这也可能导致过多的农残。现在,我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读博,研究的方向是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相似文献   

5.
绿绿的韭菜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春天的脚步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幼儿园。瞧,种植区内青茵茵的一片绿色,韭菜那细长的叶子,在春风里轻轻地晃动,煞是喜人。我带着小朋友在园内散步,经过种植区的时候,文文突然指着韭菜喊起来:"老师,小草怎么长得这么高了?"哈,这个城里来的孩子,居然把韭菜  相似文献   

6.
五言诗奇迹般的在汉末勃然兴起,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是语言的历史发展与旧有诗式内在冲突的结果。第二,是与之平行发展的乐府诗歌冲击、影响的结果。第三,历史环境的刺激,使文人做出了唯五言是式的选择。第四,文人内心世界的裂变,使他们从感情上抛弃了旧有诗式,而走上了新的创作之路。第五,新生文体内在的生命冲动,是五言兴盛的必然原因。第六,五言诗艺术效果的正反馈,促进了五言诗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心里有很多内疚的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偷拔邻居家韭菜的事了。那是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一家到姥姥家去过节。一到那里我就去玩。玩着玩着我看见一块韭菜地,绿油油的韭菜真招人喜爱。顿时,我心里产生了邪念:反正没人看见,拔一点回家炒鸡蛋吃。这样想着,我就跑进了菜地,开始拔韭菜。我把韭菜装在塑料口袋里,撒腿就跑,心里很害怕,要是被别人发现了,那可不得了!跑出了菜地,我的心里才平静下来。我做贼心虚,  相似文献   

8.
古诗是东汉以后的许多文人在汉乐府民歌影响下仿作的五言诗。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五言诗的作者无从考查,从晋代以来这些诗就被人们称为古诗。到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从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中选了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这组有别于其他五言古诗的专称而被以沿用,而其中每首的诗题,则为后人以各诗的首句命  相似文献   

9.
唐人刘长卿,是在盛衰之际,名噪中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元人辛文房称他“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关于刘长卿,《新唐书·秦京传》载:“(秦京)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这是据权德舆在《秦征君授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中所语。“长城”,为比喻义,乃壁垒严整牢不可破之意。这里有两点值得研究:一、长城前的限制语为五言,长卿《刘随州集》有诗十卷,五、六、七、杂言均有所作,然独尊五言,是知五言特为其所长。确实,总随州存诗五一○首,五言共三七四首,竟占百分之七十;在五言诗中,五  相似文献   

10.
秦嘉、徐淑是东汉顺帝、桓帝时的夫妻诗人。现存秦嘉的五言诗《赠妇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可考五言爱情赠答诗。秦嘉、徐淑的诗开创了文人五言诗使典用事的先河。他们的诗具有对生命的忧虑意识,开创了新的抒情方式,开拓了新的写作题材,具有"歌诗婉约,妙语新声"的特点。其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厚,缠绵凄怆。秦嘉、徐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他们的诗歌创作,还是悲怆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后世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汉朝之前,诗的发展形式大体按照先秦诗骚体传统而流传,汉之后,赋、诗新体为汉代以及后世诗歌带来了新的发展之路。而汉魏五言诗的发展在曹植这里显得灼灼生辉,其诗歌创作在价值倾向、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情感抒发等方面,为后代五言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依据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对曹植的品评,进而展开曹植对于五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曹植的创作之路、诗歌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内容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3.
汉代诗坛,两种五言诗,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一是五言乐府叙事诗;一是五言抒情古诗.两株奇葩代表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尤其至汉末,五言乐府叙事艺术至极盛境界,五言抒情古诗也臻已成熟.比较两种五言诗: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笔者试从二者的渊源萌发,思想性,艺术性及沾溉后人四方面略谈其异同点.一、同根同源,相生相长二者皆源于《诗经》,又发展了《诗经》.既继承并发扬其现实主义精神;又以崭新的五言取代古老的四言,乐府诗变抒情为叙事,情节曲折,剪材得当,言行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代表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古诗抒言志,为“五言诗之冠冕”(刘勰语)其优秀代表为汉末无名人的《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  相似文献   

14.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5.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案例】《走进诗歌的殿堂》教学片断(师多媒体分别打出诗《江雪》、《送元二使安西》、《长征》,学生依次朗读。)师:朗读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有区别的:“五言以穆诵,七言以浩歌”(板书)。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涛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诗中内容可以互相印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失意士子与留守家中思妇的悲哀愁情,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早期诗歌的表达形式,《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兼有杂言;楚辞以六言或四言加“兮”字为基本句式,亦兼有长短句。诗歌进入汉代而有五、七言,到东汉末,五言发展为“诗坛正宗”(郑振铎);魏以后,七言代替了杂言。诗歌一经定型为五、七言,便产生了诗歌的格律。由不定型到定型,由定型到格律化,是诗歌表达形式发展变化的轨迹。 五、七言诗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近世学者多说:“五言出于乐府,七言变自楚声”。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七言变自楚声,大体不错。五言诗具体面论,则人言言殊。原因是,论者多注重“言”,而忽视了“律”;多注重“辞”,而忽视了“乐”,因而五言诗产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唐人自选的盛唐诗的代表选本,《河岳英灵集》在诗型选择上,明显偏重古体,其中又以五古为最.本文对殷璠的取舍依据进行探讨,认为:崇尚兴象、风骨、声律的诗学理念,促使殷璠钟情古体,盛唐五言诗的成就和地位又使他偏嗜五言,前者形成取舍的主观标准,后者构成取舍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