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我们打过赌,他说,“姐,我不想读书了。”我气汹汹地大声对他喊,“不读书,没出息。”他撅着小嘴不服气,“哼,我将来赚的钱肯定比你多.”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3.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4.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5.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尘埃落定》,它吸引了我,尤其是那个“傻子”。它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简单得像高远的天空中那一只鸟,只剩下流动的线条了,“学识渊博”的“聪明”人在“傻子”面前,就是一些小丑,一些永远不开窍的“聪明”人。我的西部之行,最后一站是四川。我与阿来在一家叫“铭典”的咖啡屋见面了,他个头不高,不胖,但结实,一看就知道是位厚实之人。实在的他,在办一件实事,他主编《科幻世界》,是一份销量惊人的杂志。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出生地开始。唐朝晖:您出身在阿坝,您是哪一年到成都的? 阿来:我出生、上学、工作一直在阿坝,1996年我才到成都。  相似文献   

7.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一) 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历来讨人喜欢;张牙舞爪的“拚命三郎”,往往招来疑忌。今年已满28岁的王茂亮并非不晓得个中奥妙,但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知道不拚不行。和他一样的同龄人,“抱大”的不少,可他却是“爬大”、“摔大”的。他从16岁起就是孝感报挂了号的(?)村通讯员,做梦也想当个记者。但是一个乡里娃娃,又没有显赫的“背景”,不考上大学,中专就只能安安分分去“修地球”,而“文化大革命”又关闭了高考的  相似文献   

8.
认老乡     
我们连那时候有一个“家门口兵”,他家离营房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我们都觉得他很幸福,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老乡”。按说,营房外面全是他的老乡,但是他却十分无奈地说:“是呀,可是谁认识我呢,谁管我呢。”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10.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11.
例文: 和我崇拜的人生活一天(之一) “怎么,对我的房间的摆设很感兴趣?”我循声望去,轮椅上坐着一位瘦瘦的老人,双手看上去很不自然,却很结实。他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神让我感到很温暖,他真的就在我面前!我却突然不知所措了。“教授您好,……我是……”“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这次我才看清楚,他没有说话,不,他是在用心来说话。 他带我去参观他的家,或者说是他的办公室。房子并不是很大,却很整洁、实用。屋后还有一个小花园,他告诉我,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了,每每遇上倾心事,他便来到这个小花园里散散心。我们…  相似文献   

12.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3.
迂回采访     
战士小柯经常做好事不留名,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笔者慕名前访,结果吃了“闭门羹”。原因是他不愿被宣传。听说他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便找他切磋技艺。五局下来,我对他说:“你干什么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想到你的乒乓球打得这么好。”找准了“突破口”,话题顺势切入正卷,在其不知不觉中我获取了所需的素材。当我拿着写出的稿子请他审查时,他连呼“上当!”无独有偶,我采访小牛时也遇到类似情况。小牛钟情于缪斯女神,在报刊上发表了五十多首诗歌,被干部战士称为“连队小诗人”。当我去采访他时,他毫不客气地把我拒之门外。正面进攻不行,我就  相似文献   

14.
难在何处     
美国有个名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讲话:“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很快,他放下电话,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15.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16.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17.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8.
薛宝海 《视听界》2012,(6):126-126
我在广东增城有个纪录片节目《今日故事》,编导在网上给我报了个选题“边检站的优秀员工”,可是预采来的故事让我很不满意,比如“母亲去世不去奔丧,留在工作岗位”,我说这是“不孝顺”,在当代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再比如“助人为乐不计得失,都是同事们的嘴中夸他”,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不值得拿出来做节目。  相似文献   

19.
反躬求诸己     
“毫无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好象报道他就是害了他似的。最后,不是我在求他,例是他在求我了,求我别写。真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一位记者在办公室嚷了起来,忿忿之情,见之于形。“怪谁呢,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树大招风,人怕出名。谁冒尖谁就成众矢之的。”“不报道,人家还能干点事;一报道,光应付闲话就得费去大半心力。‘内耗’太大。”接着,便是“武大郎开店”呀,“东方型嫉妒”呀,“国民性”呀,一大串议论。  相似文献   

20.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