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听证:高校管理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核心。听证制度适用于高校管理有着显明的依据。高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关系到教师、学生权益的奖惩决定等,都有必要经过听证程序的检验。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听证程序应注意处理好听证主持人、听证参与人的选定,听证结果的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听证程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法治高校,听证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基于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听证程序的法律规定,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听证程序的法律渊源及适用领域、听证程序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听证会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3.
行政听证是现代行政程序的核心,已经被许多国家采用,我国法律也有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行政具体决定听证程序的现状与不足,初步探讨如何完善该程序。  相似文献   

4.
无偏私的申诉机构要求人员组成“去行政官僚化”,建立回避制度和申诉机构内部职能分离制度.为了平衡听证制度中公平与效率价值之冲突,教师申诉程序中的听证制度应当包括及时性与通知、中立且专业的听证主持人、法律代理权以及听证笔录.作出申诉决定应当说明事实依据、规则依据以及逻辑推理过程,此为说明理由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听证制度之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我国移植听证制度后,其现已成为程序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在立法上得以确立,在实战中得以广泛施行。但因制度的不成熟,尚存在许多缺陷:如听而不证;听证代表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听证范围过于狭窄且不明确等。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听证的内外监督,制定规范听证代表权利和义务的单行法规,采取正式听证、非正式听证、事前听证、事后听证、结合听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听证形式,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是使行政决策程序法律化和制度化,并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切实地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决策。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保护人权,以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统一。我国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在察觉机制、沟通机制及公众、专家参与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要实现行政决策程序法治化,应加强和完善调查程序、决策规划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听证程序等。  相似文献   

7.
卢运辉 《文教资料》2006,(14):161-162
行政听证制度,对监督制约行政行为,规范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听证主持人的选任、听证参与人范围、听证程序的监督、听证笔录记载事项等问题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带来了高校管理的新挑战,与短时间内完善法律、法规的方法相比,听证程序是建立高校有效管理的途径,表现在听证程序的法理基础和具体的内容构想上。其能够更加灵活的解决高校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证会在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中逐渐为政府所适用。就环境行政来说,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听证程序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自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程序后,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程序逐渐在实践中被适用。但听证程序立法的缺失与不足,直接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行为的实施效果。而听证程序实效性研究将成为打破这一瓶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在建设现代化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力量。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广州听证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从建设“阳光”听证、规范听证程序和基本内容、拓宽听证范围、造就专业听证主持人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垄断行业竞争、注重听证结果处置等六个方面提出进行优质的听证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自然人的形象利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通过对财产权劳动理论、经济激励理论、利益衡平理论的分析,可以为形象利益保护提供有力的法理支持。而注意力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需求则可以为形象利益保护提供有力的社会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界定及其保护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首次提到“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以来,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弱势群体的法律界定和保护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设性地提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界定,并对弱势群体保护之法理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利更好地维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适应性不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强烈关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相关法律分析阐述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旨在为相关现实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法律视角农民工权益受损的问题,指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劳动法等现行法律制度以及严格执法。而从农民工本身而言,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懂得并勇于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各地先后立法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但见义勇为者仍面临艰难处境,为此仍须完善并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社会保障。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是对见义勇为者予以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合法利益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弘扬良好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法制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来自社会生活本身的产物,民事法益包含民事社会生活利益和民事法律应保护性两个要素。民事法益具有仅得民事法律消极或间接保护的天生弱性,使得民事法益游离于民事权利体系之外,难以得到民事法律的"眷顾"。加强民事法益的保护正是为了克服民事法益自身这一与生俱来的弱性。以民事法益之属性为切入点,探求民事法益保护之蹊径,正是民事法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成了处境艰难的“边缘人”,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发展权、民主政治权、迁徙自由权、自由结社权等方面。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律手段来实现。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成立正式维权组织、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健全仲裁诉讼机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杨狄 《培训与研究》2010,27(6):90-92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日益重视,我国残疾儿童的法律援助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残疾儿童法律援助制度也初步建立,残疾儿童法律援助制度均衡国家与社会利益冲突的价值功能也为人所重视。但是,立法的缺位和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导致了残疾儿童法律援助今日的窘境。进一步完善立法与制度设计,将是我国残疾儿童法律援助制度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政府管制是政府为矫正市场失灵和维护公共利益,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运用其行政权对某些行为进行的干预。把政府管制理论应用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了政府社会性管制是政府职能发展的必然之后,反思了政府社会性管制在农村土地资源方面的缺失,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政府社会性管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利强制许可是对专利权人权利的一种限制,它一方面既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阻止专利权人滥用其权利。它是形成专利保护与专利利用的良性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同时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及保护国家利益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