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2.
正十九大前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浪潮,表现在涉华国际舆情由以往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外交战略的猜忌不断转向以"锐实力"为主题的舆论战。这些由媒体所报道的争论一方面折射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全球变局的"影响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1)  相似文献   

3.
当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疑虑和警惕,但同时又觉得中国有利用价值,在一些非"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上,尤其在一些对印度有利无害的项目上,希望与中国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决定了印度对中国的猜忌和不信任,印度对中国的提防和自负决定了其反对"一带一路"倡议,而印度对中国依赖的一面决定了其希望与中国进行某些合作。鉴于目前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和做法,中方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减少印度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干扰,同时尽量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要尽可能增信释疑、建立互信;要用实际行动配合口头说明和解释;在中印两国"零和博弈"的议题上,要表现出最大善意,争取达到"即使不能解决最终问题、也能通过协商过程提升互信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在2008年1月18日《人民网》上看到《环球一周:辛格访华为Chindia加油》的文章,感触良多。Chindia这个英文字不是我发明的,它的发明者是印度友人、现任印度商务部长兰密施(Jairam Ramesh),我把它译为"中印大同"。我长期在印度宣扬"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被人嘲笑为"理想主义者",孤掌难鸣。这次印度总理辛格于1月13日至15日访华,我除了应邀为《中国日报》1月  相似文献   

5.
孟买位于印度西部,濒临阿拉伯海,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全国工商、金融中心,也是西部铁路、航空枢纽,同时也是一个天然良港,被称为印度的"西部门户"。孟买曾受到葡萄牙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孟买因电影产业发达而被称为"宝来坞"。"孟买"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为"美丽的海湾"。孟买原为一个小渔村,是由7个岛屿组成。英国人通过填海把七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网络是继海洋、太空、极地之外的第四大"全球公地"。各国角逐"新边疆"主导权与规则制定权的斗争相当激烈。约瑟夫·奈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主权国家创造了新的权力边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熟的机遇。印度在这方面有很多亮点,比如,越来越多的印度面孔出现在硅谷及各种产品发布会上,印度发达的软件业经常被当作案例大书特书,等等。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尽管印度的互联网用户在2013年9月达到1.12亿并成为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与西方在彼此认知上,有矛盾和视差。存在一个老问题:对于在纽约时报广场反复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美国公众只认识姚明,不明白这么多人同时出现想表达什么。出现一个新现象:因为视中国为他者,在西方舆论场,中国的崛起受到敌视;而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则是"民心所向"。对于中国国际传播中反复碰到的这种隔阂和痼疾,技术提升和增加数量已不重要,关键在于文明和审美的问题。身处终生学习的时代,固然学校教育不能为这种脱  相似文献   

8.
刘慧 《文化交流》2017,(5):40-43
正印度和斯里兰卡是两个重要的印度洋国家,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记者日前跟随浙江新闻采访团分赴印度和斯里兰卡,为读者呈现"一带一路"上浙江人的精彩故事。龙象共舞搭建文化桥梁印度新德里是个喧闹杂乱而又生动的城市。洁白的欧式别墅与大片的贫民窟交相错落,各种车辆在大街上蜗爬。  相似文献   

9.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画报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当代中国与世界:中印智库云论坛"举行。本次云论坛的主题为"携手促进中印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驻孟买总领事唐国才、"新南亚论坛"创始人苏廷德拉·库尔卡尼围绕主题致辞。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印度著名汉学家狄伯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陈利君,印度全球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普拉松·夏尔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加力,印度《自由新闻报》顾问编辑巴斯卡,中国南亚学会原会长、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士海等中外专家参加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古印度文明史上,有太多的假设和太多的辉煌。梵语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十进制的计数法是如何发明的?这些都要归功于那光辉灿烂的笈多时代的文明。除了孔雀帝国外,公元4世纪开始的笈多时代,也是印度文明的一个典型时期,它完全可以与西方的早期帝国或奥古斯都时代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西方政治风云突变。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街头骚乱,再到2016年的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似乎进入了一个抗议政治的新周期。如果按照某些西方媒体的说法,把这种政治抗议浪潮称为"民粹主义",那么这种"主义"在西方核心国家遍地开花似乎意味着西方社会心理和政治思潮的深刻变化。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作为中国的邻国,也是快速城市化的大国之一的印度,一直想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建设中"取经"。从经济特区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大型赛事举办以及城市更新方面,简要讨论为什么中国式造城的有些经验印度并不该学,从而提出印度城市治理的当务之急,是要把行政决策权从州政府下放到市级政府,而不是盲目学习中国的大拆大建。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歌谣》里写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永不相逢,直到地老与天荒。虽然东西在两端,两个巨人面对时,不论种族与疆界,不分东方与西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同个年代,又同在1616年去世,因为两人的存在,东方的遂昌与西方的斯特拉福德市从此相逢、结缘、交流,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笑话在印度广为流传:一个美国人到印度考察,对印度人随意随地方便颇有徽词;而他的印度朋友却不以为然:"难道你们美国人就没有随地大小便的?!"到了美国,那位印度人刻意在街头寻找街头如厕者以反驳那位美国人,终于抓住了一个,定睛一看--此公也是印度人!上述笑话是否真实无处可考,但印度人随地大小便现象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个新词汇。西方所  相似文献   

18.
言论集纳     
我希望中国梦是中国式的,而不要重复西方式的梦想。西方梦想靠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开拓,他们的富裕建立在那些被其开采过的地方日益穷困的基础之上,那是一种零和游戏。中国人的思维是双赢,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帮助世界其他地方变得繁荣,并让自己也变得日趋繁荣。——印度曼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系主任马达哈夫·纳拉帕特教授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外叙述、介绍中国,  相似文献   

19.
言论集纳     
<正>外交部原副部长、首任中国G20事务协调人何亚非在2017年9月4日《浙江日报》刊发的《"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一文中认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无论是从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是从19世纪西方殖民时代算起,从20世纪下半期到进入21世纪,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东西方"或者"南北方"已进入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战略僵持期"。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期,大动荡是常态,大调整在所难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下坡  相似文献   

20.
正某些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一直采取"双重标准"。我国媒体应对西方媒体"双重标准"的争论是被动而无意义的,过多的细节争论反而可能会恶化我们的传播环境、不利于国家形象塑造。本文以对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为例,试图说明,跳出西方媒体设置的"双重标准"圈套,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是破解难题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