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秦岭 《文教资料》2007,(6):98-100
日语促音的产生与中古汉语入声音的借入有关,发生促音便的音节一般都是汉语中入声借音。从中古汉语的角度出发,[-k]、[-t]、[-p]韵尾与相应的日语表记对应非常整齐。从日语角度出发,以[~キ]、[~ク]、[~チ]、[~ツ]、[~フ]结尾入声音与汉语入声韵尾也基本成系统对应。[~キ]、[~ク]对应[-k],[~チ]、[~ツ]对应[-t],[~フ]对应[-p]。而通过对比讨论我们发现,日语的促音化现象与汉语入声辅音韵尾的喉塞音化在原理上有所共通。这一事实对中古汉语的语音流变规律的揭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入声字的演变和消失可以反映出一种方言的发展情况。但是,入声字的消失是缓慢的。汉语七大方言区里除北方方言区以外,其余六种方言都保留着入声,而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也还有部分地区有带有喉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古入声字在各种方言里的演变速度是不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各种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变化看出它们的演变规律。古入声字的辅音韵尾有[-p]、[-t],[-k]三个塞音(可看为第一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4.
论文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来自于回鹘文世俗文书的两种版本著作。文章穷尽式地罗列两种版本中的汉语借问,并探究同一个汉语借词在不同版本中呈现状况。采取比较回鹘文-汉语语音的对音方法。归纳汉语-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还能看出回鹘语言受到汉民族语言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了古入声字在桂北(西村)平话中的演变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消失,入声调自成一类。其变化比较复杂:37%的古入声调字今仍读入声;43%的古入声字今读阳平,其中主要来自全浊(39%)和全清(29%)两类声母。  相似文献   

6.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7.
云梯畲话古入声字今读三种韵尾。在分析云梯畲话各入声韵尾的中古来源和各韵摄辖字数目的基础上,排除南部吴语对云梯畲话深、山两摄入声字读音的影响后,可以看出云梯畲话入声韵尾的今面貌大致上保持了咸深摄、山臻摄和宕江曾梗通摄的分别,而且各入声塞尾合为单纯喉塞尾韵尾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八步区厦良、灵凤和担石三种都话相同的语音特征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基本不送气;鼻音韵尾大量脱落和韵母的高度耗散;声调7类,入声调1到2类,而且入声没有[ptk]韵尾,收尾是无塞促音.这些语音特征足于说明这三种都话属于桂北平话这一独立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9.
《回回馆杂字》是明代编撰的一部汉语—波斯语分类字汇集,书中用汉字来音译波斯语。通过分析汉字音节与波斯语音素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可以研究明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一些特点。我们在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波斯语拉丁转写,来考察对音汉字入声韵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讨论汉语南方方言入声韵尾的类型及其演变,根据入声韵尾的现实表现分为五种类型:三分型、二分型、合流型、脱落型、双层型.下面又分一些次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入声韵尾演变的一般趋势,并且对少数方言点的特殊音变作了分析.文章首次指出,闽语的入声韵尾为特异的双层型,并对双层型的形成提出了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11.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 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在团风方言中 ,中古入声字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中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对团风方言中并非来自中古入声的入声字亦进行了讨论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字在蓟县方言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蓟县方言中古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十分接近,部分古浊入声字的调值正在通过连读变调的途径实现其转化。除了语言内部的机制外,社会因素也是实现其演化的强大推力。  相似文献   

14.
围绕贵州黔南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古入声字发音失误率高这一现象,对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归入情况以及黔南三大片区的方言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一些现代汉语专著,总结归纳古入声字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宝应县河西话是指分布在江淮官话区的来自中原官话区移民所持方言,中原官话没有入声,而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有入声,通过对中古入声字在河西地区的读音变化分析,发现方言岛型河西话出现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非方言岛型河西话则受当地话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带有更多当地话的语音特点,发展趋势为混合方言。  相似文献   

17.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18.
沛县话改读为普通话,主要是声调问题,在利用声调对应规律时,要特别注意不合规律的一部分例外字。古入声字同普通话一样分归四声,但归类方法有较大不同,以读阴平的字为最多。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西村平话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村平话在当地称为土谈、平话,是桂北平话的一种。突出特点是流摄与蟹摄混涉,鼻音韵尾脱落和前后鼻音错位,平去两声分阴阳,上入两声不分阴阳。同音字汇收字3700多个;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