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滨小城》是一篇习作例文,写的是我国南方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课文分为两部分,作者抓住“海滨”和“小城”景物的特点,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进行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的热  相似文献   

2.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文章通过对一座海滨小城美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并从中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  相似文献   

3.
语文第六册第34课《海滨小城》(习作例文)是一篇层次清楚、描述确切的记叙文。它以课题为主线,先写海滨,再写小城,介绍了小城的美丽景色。课文共6个自然段。前三段写海滨,后三段写小城。第一自然段,首句“我的家乡在广东,是海滨的一座小城”点题,交代小城所在地点。接着用“海也是蓝的”着重写了大海的颜色。后两句,一句写了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4.
[课例简析]《海滨小城》是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显得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5.
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很多途径,其中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是个重要的方面,现以《海滨小城》为例谈具体做法。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的大背景下细致描述,使小城显得更加美丽、玲珑,海天浑然一体。根据文章的写景特点,可抓住以下重点进行教学。   一、抓描写色彩的词语   这篇课文在描写海滨景色时运用了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如“蓝色的”大海、“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军舰、“灰色的”海鸥、“白色的”云朵等。可这样进行教学: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勾画…  相似文献   

6.
海滨小城     
学一学 题目:《海滨小城》是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记叙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展开描绘,抒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海滨小城》这篇习作例文(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可分为美丽的海滨和整洁的小城两个部分。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色彩美丽,寓情于景,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习作例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概括地描写了一幅海滨小城的迷人景色。这是依偎在浩翰的蓝色大海边的一座小城。蓝色的大海张开她那广阔的  相似文献   

8.
以读促写仿中有创──浅谈《海滨小城》的教学通辽市交通小学张淑霞《海滨小城》这篇习作例文,生动地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整篇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是小学生初学写作的典范。教学时,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以读促写,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海滨小城》是一篇习作例文。它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按空间位置的变换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一、从文章整体入手,探明作者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思考两个问题:1 本文按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一、作品及题解习作例文《海滨小城》写广东省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城的美丽景色。滨,水边;海滨,靠近海水的地方。海滨小城就是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城。二、解疑举要1.下面两个句子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小城好象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之中”。“红云”比喻凤凰树开的红花,“天际”说  相似文献   

11.
《海滨小城》是一篇描写海边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画面中领悟写法。一、启发想象,进入画面先从整体入手提问:课文写了海演的哪些景物?(大海、海面、海滩),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再要求学生逐段阅读,启发他们想象画面: 展示海景图。让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儿的?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重点体会大海、天空的色彩。从海边的沙滩上躺着的贝壳,到靠岸的捕鱼船队,体会作者是怎样由静到动来展示画面的。作者集中摄取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镜头,表现了小城美丽而又整洁的市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三个特写镜头所再现的典型形象。小城的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树叶香气飘逸,花开如云。这是小城庭院的镜头,要突出叶绿花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选入初中第一册的《海滨仲夏夜》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生动教材。这篇文章是峻青在一力六二年秋冬之际写作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选作教材的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说:“开头写了威海的景色,写了威海这样一个安静的小城市,主要是为了写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篇文章正是通过描绘威海海滨仲夏的美丽夜景,着力表现海滨“独特的美”——“幽美”(一种使人感到宁静、柔媚、纤细、舒缓、和谐的美),用来揭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教学目的:①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独特的美”——“幽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②学习本文定点观察,按时间顺序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指定学生写观察日记。课时:两课时。重点:课文第一部分(三幅图景)。教学准备:①依据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画出三  相似文献   

13.
《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都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学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了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其中一段先总后分的写法,以介绍家乡的某一建筑物为内容仿写一个片断。一位同学以《家乡的天桥》为题,是这样仿写的:  相似文献   

14.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的学校不仅校史光荣, 而且景色美丽,谁能结合所学的《五彩池》 《海滨小城》等课文谈一谈?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积极思考发言。) 生:作者在写景时,按观察顺序描写了两 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我们还从中体会到和学到了作者写文 章的知识、方法与情感。 师:现在,我们也来写一篇关于校园美景 的习作,好吗?  相似文献   

15.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25):35-36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欣赏优美的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品词赏句上,使阅读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一、理解课文内容与审美相结合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直接对话。文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视角;而学生读课文,则是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画面去洞察客观事物。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在…  相似文献   

16.
《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高度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着这个中心 ,课文分三大段来写。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总的印象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第三段(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赞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这样既突出了主要景点 ,又概述了全貌 ,使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讲读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内容,可将整篇文章设想成“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问题,然后进行教学。一、写什么?在学生预习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板书“花木繁茂”、“生机勃勃”、“雪景壮丽”、“硕果累累”四个词语,并设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教《林海》(第十册)一文时,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的,后面又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如果文章的标题用“兴安岭”不是更好吗? 《林海》这篇课文确实是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但以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来写的。“林海”一词有“象海一样辽阔的原始森林”的意思,这中间既有“美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你发现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吗?(生再读课文交流)生1:课文写了松坊溪的雪景。生2:课文写了松坊溪雪后的景色。我是从“雪止了”看出的。师:你讲得更明确,而且有理有据,不错。生3:我发现课文还写了雪中的景色。我是从“下雪了”看出的。师:你能举一反三,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说雪景包括——生:(齐)雪中景色和雪后景色。师:还写了别的时候的景色吗?生4:课文还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师:(不作评价,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深秋景色的?生4:第6~8自然段。师:为什么你说是深秋的景色呢?生4:因…  相似文献   

20.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也只有一个中心,因此文章的各个部分或段落都得围绕这个中心来写,面不应当出现与此中心无关的其他“部分”。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海滨小城》(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34课、六年制第七册13课)时,也要体现这个原则。从题目上看,“海滨”与“小城”这两个名词是前者修饰后者,核心是小城,只不过是处在“海滨”的一座“小城”而已。从内容上看,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确实是写“海滨”的,不过是站在小城“街道的尽头”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