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到了曼德勒山下,看到一大片雪白的“塔林”。曼德勒“白塔林”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书,名叫鸩都陶塔林,又叫石经院。 第二天吃过早点,“世邦”公司张总就问我们带了拖鞋没有。当我们中大部分人回答没带,他立即吩咐中巴车驾驶员带大家去鞋店买拖鞋。他给大家讲解说,缅甸人进屋就脱鞋,到别人家进门前就要把鞋脱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周扬捐书     
周扬重病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书。他一生嗜书如命。他的最大乐趣便是坐在书堆中念书。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可以一坐一天,念一整天书。他平时很少上街,唯一使他有兴趣一逛的地方便是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他很少买东西,把工资和稿费都买了书。他曾托郑振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东京都内某大型书店的一个场面:书厅内人们熙来攘往,一名风度翩翩的年轻小伙子在买“书”;书店里从描述希腊神话的书到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专业书籍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小伙子买到手的“书”是一张银光闪闪的小小光盘,而不是人们熟悉的书,他所需要的一切尽在光盘中。  相似文献   

4.
老爸彭东海,年届40,头发稀少,自称“聪明绝顶”,挺着个啤酒胜,预示着胖坛上将升起一颗新星。老爸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将它们胡乱地放在老爸为我做的小书橱里。老爸常望着这些书说我幸福、我不能理解。于是,老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26年前,在湖北大冶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乳名叫细毛的小孩子,很爱看小人书。妈妈给他一分一分的钱,他都攒起来买了书。一次,妈妈给他3角钱,让他去30里外的栖儒桥把寄往在一个奶妈家的侄女接回来。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想,3角钱可以买两本小人书哩,他决定省下这3角钱。早上6点,他出发了,在坑坑洼…  相似文献   

5.
成放 《新闻实践》2011,(3):74-76
明星的畅销书我是不买的,但白岩松是个例外。十年前购了他一本《痛并快乐着》,断断续续看完后,就建立了一种信任:他出的书必购无疑。以后就陆续买了《岩松看日本》、《幸福了吗?》。他的《岩松看美国》、《岩松看台湾》却失之交臂,只能待机再补。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连续问题来了解读者各类信息的细节,包括:他们是谁,他们有多少人,他们会买什么样的书,他们要买什么样的书,他们如何买书,为什么他们买这本不买那本书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苏里270平米的家里,大凡有墙的地方,就有书架,他说房子不只是为住买的,更主要是为这四万多本书买的。他说:"小时候没书读,现在过去半辈子,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就像小时候饿过,长大了一定记得存粮食,我存那么多书,就是怕哪天再挨饿。"书店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买削价书     
买削价书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打量书橱里的书。有时还会一本一本地数。数过后发现,竟有一半是从削价书本上买的。以往上街,除了逛书店,总是特别留意路边的旧书摊。看见自己满意的旧书就和蹲在书批后的老头聊起来,和老头聊得兴起,馒三文不仁二文地买来。回家后,却像...  相似文献   

9.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10.
促使我下决心走近申家铳的真正动因是两次刻骨铭心的印象。机关课间休息,别人打乒乓球、羽毛球娱乐,他一手端着水碗,一手握着只有行家才用的那支长锋书画笔,在办公室里的水泥地面上龙飞凤舞,并称这是两全其美的休息。只有两间平房的家,书房就独占了一间。书房的四壁挂满了他新近创作的书画作品,3个大书柜早已被专业书籍塞得满满当当,地上挤满了各样资料,两条长椅上高高地码着历史、美学、哲书等书籍,中间一张大画案,堆满了笔墨纸砚,拥挤的房子显现的全是文化与艺术。他每月的工资尚不够买宣纸和颜料,朴素而清贫的家几乎全靠妻…  相似文献   

11.
和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可谈的事不少.这里就说说买旧书的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12.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韩阳 《出版参考》2007,(5X):13-13
在本届书市上的出版集团展区上,湖南展区以42个展位、7000多种图书的绝对优势成为关注焦点。“唐浩明先生是曾国藩研究的集大成者”,“大家如果喜欢唐浩明,就买他的书,喜欢湖南的书,就欢迎大家多到湖南看一看”。这是记者在湖南展区听到的一位极富激情的推销员的推销宣传。这位推销员不是别人,就是专程赶到全国书市为湖南团助阵的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  相似文献   

14.
《江省图》     
我对风水既没有研究,更缺乏兴致,买书虽然很杂,却基本上不买风水书,这部《江省图》是惟一的例外。当年买这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上的原因。与大多数专讲相阴宅技术的堪舆书不同,本书侧重按区域讲述山脉走势,与西洋现代地理学中的地貌学、地形学更多一些相通的内容。二是书中有一则关于徐霞客的神话,引发了我的联想。这神话说徐霞客“身轻善走,日可数百里;能忍饥数日,足迹遍天下”。人一天怎么也走不了二百里以上的路程,《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是能日行五百里甚至八百里,可书中明确交待那需要绑上甲马方才行得,是地地道道…  相似文献   

15.
梁小凉 《出版参考》2009,(15):29-29
他俩青梅竹马,他为博得她的芳心,不惜偷大人的钱给她买喜欢的书;不惜、结交社会小混混在学校门前捣乱,只为引起她的注意;而洗心革面,奋发读书,也是为了换来她对他的宽容。他渐渐发现,真爱就在他身边,只是他没有读懂!  相似文献   

16.
我到南京以后买的第一本书,大概就是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在他那别具风味的笔下,南京愈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书中有两篇关于南京书文化的文章,即<关于"泽存书库">和<访"盋山精舍">,引起了我访游南京书文化遗迹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尔乔     
许多年前就买过尔乔为外国格言插画的书,足有厚厚几大本。起初以为他是个外国画家,后来知道是东北的一位年轻医生,绘画只是他业余的爱好。他是个医生,竟然治不了自己的病,四十多岁就走了,留下数不清的,画在医院处方纸背面的画。现在看他最后  相似文献   

18.
他俩青梅竹马,他为博得她的芳心,不惜偷大人的钱给她买喜欢的书;不惜、结交社会小混混在学校门前捣乱,只为引起她的注意;而洗心革面,奋发读书,也是为了换来她对他的宽容.他渐渐发现,真爱就在他身边,只是他没有读懂!  相似文献   

19.
店员的脸色     
余幼时,家不裕,衣食勉强,因无其他娱乐,至乐莫如读书,却无钱购买.多数时候蹭书读,蹭伙伴的书,你半天,他半天,再则去书店蹭读.昔时闭架售书.第一本递来,快速翻阅几页,第二本递来,又快速翻阅几页,第三本便不好意思指点书名,店员也会不耐烦地问你到底买不买.  相似文献   

20.
王乾任 《出版参考》2007,(11S):27-27
对于退书率居高不下,业者大都认为是出版量激增、购买力衰退所致。出版总量的增加一方面是政府/非营利与个人出版的增加,另外则是某些阅读次类型出版量过大,同质竞争激烈。笔者并不能认同台湾读者不买书是造成退书率激增原因的说法。读者的确不买某些书,而如果你正好生产这些书,那么就很容易认为读者不买书。事实上读者买书,只是买的书和从前不一样了。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推波助澜,才让这两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浮上台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