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表现为:简单的、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内容空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亲和力差:强调共性,轻视个性,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个性发展;信息渠道孤立、封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无法与学生思想发展同步;脱离社会和生活实际,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无法充分体现,学生体验不到德育进步的快乐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背离了青少年的情感接受规律,表现为:简单的、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内容空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亲和力差;强调共性,轻视个性,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个性发展;信息渠道孤立、封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无法与学生思想发展同步;脱离社会和生活实际,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无法充分体现,学生体验不到德育进步的快乐等。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网上德育阵地,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当前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如何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遵循青少…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国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存在着“高、同、空”现象。“高”就是指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超越现实,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生道德实际;“同”就是指共同化,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严重地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年龄实际;“空”就是指德育目标一般化,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目标的“高、同、空”势必带来道德教育内容的空洞。  相似文献   

4.
大学德育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现不出它的教育威力。形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在指导理论上存在着浓重的教条主义,缺乏创新与发展;在理论内容上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教育初中上脱离大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依然是“高耗低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内容与形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使德育的内容、形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加强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促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许华 《教书育人》2002,(12):4-6
德育过程离不开德育内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德育内因,是指学生内在思想矛盾;德育外因是社会环境的制约性。德育内化实质是德育内外因相互结合后,在又统一又斗争中达到正向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结果。所以德育过程要十分重视德育内因培植与外因优化。一、德育内因培植:发展学生个性德育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消除其消极因素,需要教育去培植和开发学生内在优良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形成完善的个性。(一)个性涵义与特点1.个性的涵义。在社会生活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存在着。所谓个性…  相似文献   

7.
人的道德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自然不可能建立在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然而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着“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假、大、空”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对此作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论述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潜意识即社会心理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总结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探讨了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出,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了德育的现实取向,使德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生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化,回归生活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应贴近生活,在目标上应回归生活,在方式上应走进生活,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趋势。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程经过20年的磨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学生身边的事例少;说教多,尊重儿童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2.
蓝同磊 《教育探索》2006,(8):101-102
学校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德育观念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和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目标空泛且缺乏可操作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意识,等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细化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体化校内外德育结构。  相似文献   

13.
德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德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实践活动,忽视了道德内化的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新的德育方法倡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等。  相似文献   

14.
以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和价值观教育知性色彩浓厚为论述角度,分别从价值观教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诉诸‘灌输’方法,缺乏情感性”、“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忽视”和“人文性与人性化的缺乏”等方面分析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迷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越知性窠臼、走进生活”的价值观教育,以期通过向本真道路的复归,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论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树 《教育探索》2003,(11):82-84
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出现了一系列缺失现象,并由此产生了负面影响。纠正德育个性化的缺失行为,必须做到:更新观念,形成尊重学生道德个性的意识;植根生活,寻找学生形成个性的源头;加强实践,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引导自我教育,实现学生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造就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无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方法太过单调,重灌输,轻实践,德育手段忽视“人性”,重量化,忽视定性分析等等是导致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根本原因。为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德育习惯,改变传统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强调德育的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循灌输式德育方式,轻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德育内容抽象、划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于德育形式,不重视德育整体规划和建设等误区,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该针对误区,大胆改革,力求使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20.
当前民办高校德育忽视了德育的主体对象,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根基,具体表现为德育目标偏离生活、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法远离生活,从而导致了德育实效性低下。要提高民办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走德育生活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