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2.
段勃 《新闻通讯》2009,(10):38-39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到江苏省涟水县采访。在县委办公室里,我看到每人办公桌上都放着一本新出版的《新闻业务》。这使我这个新闻记者、《新闻业务》的热心读者大为惊奇和兴奋:党政干部也喜欢看《新闻业务》!我似乎找到了知音,就和他们交谈起来。他们告诉我,他们所以爱看《新闻业务》,是因为《新闻业务》能给他们提供许多有益的东西,比如《信息与展望》专栏,能使他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6.
万强 《新闻前哨》2008,(4):34-35
前年和去年.各有一起与新闻的职业有关的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5月9日下午。厦门市大雨如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外出采访时,有市民相告:“前面有个大坑,已经有人摔倒了。”柳涛便在被雨水淹没的坑旁守候了40分钟。抓拍到一组骑车人摔倒的照片。图片见报后,网络上议论四起.虽然有人称他“恪尽职守”。但更多的人却指责他“缺少公德心”。  相似文献   

7.
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我开始自费订阅《新闻与写作》,三年来,我经常业余时间到附近的村组、学校、工厂捕捉新闻信息,遇到有新闻价值的就写出来。 1989年冬天,我听说本村有一青年原来一直靠赌博为生,现在改掉了赌博恶习,在家养起了蝎子,并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便去采访了他,当晚我写了一篇题为《赌博不是致富路,一年欠债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天上午,早上九点来钟,我到开罗《消息报》一位副主编的办公室去,想同他谈谈有关《消息报》接收新华社新闻稿的问题。敲门进去,见他正忙着伏在桌上写东西。寒喧几句以后,我问道,“你正忙着哪?”他微笑着回答说:“是的,我在写一篇刚在新德里结束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的稿子。两个小时以前我才从新德里飞回开罗。”原来他出差采访去了,连家也没回,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写稿。我当然不便打扰,只好约时间另  相似文献   

10.
一、冯金声其人年已72岁的冯金声幼时读过几年的私塾。20世纪70年代初,因他有些文化,村里让他当上了学习读报员。1971年的一天,他比着报纸上新闻稿件的样子写了一篇《毛主席著作需勤学》的稿子。不久,此稿在《南阳日报》上发表,报社还给他寄来了0.9元的稿费。顿时,冯金声居住的好庄村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冯金声上报纸了。也就是这篇小稿件,引导着冯金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冯金声写新闻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走东串西去采访,深夜孤灯驱寂寞。他先后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蓝鸿文先生的《新闻采访学》,我感到这是新闻采访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 新闻采访学是探讨新闻采访实践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在新闻学中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问。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著作出版不多。据笔者所知中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著作是《京报》社长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13.
我是贵刊的一名省外读者.通过订阅《新闻知识》.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新闻知识》成了我工作、学习的良师。我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名广播工作者,采写稿件、编采节目是我的主要工作。虽然.我为党报党刊写了十三年的稿件,收到了不少的内部刊物和资料.但是我觉得,《新闻知识》办刊质量较高.介绍的采写经验很具体.很实用.这是我订阅贵刊的感受。1995年的11月,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介绍《新闻知识》的征订广告,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订阅厂一年的《新闻知识》。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知识泽]物后,读罢大有相见恨晚的…  相似文献   

14.
据说《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接受编辑部采访一位名演员演出的任务。到剧场发现挂牌取消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告诉他说:“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位女演员自杀,你却空手而回。须知,取消演出的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这位编辑告诫他说:“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黎信《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无独有偶。最近听说蒲城尧山中学出了个全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叫史鹏,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我同县电台几个记者前去采访,原本带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框框…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冬,我们成功地采访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商洛的这一重大新闻,并写出两篇获奖作品:其一.我与两位同行联合采写的广播新闻《总书记心系贫困山区农民》连续四次获奖——’95年度商洛地区广播新闻一等奖、商洛好新闻二等奖、陕西广播新闻二等奖、陕西好新闻三等奖;其二.我写的通讯《总书记翘起大拇指》于1996年荣获由中国记协国内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凡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某处有好新闻,可偏偏有关方面不准采访,当事人拒绝采访,或是你没有“…  相似文献   

16.
行云 《河北广播》2001,(2):18-19
河北经济广播电台全天侯直播节目开播之时,我做了新闻节目《北方快车》主持人,说是主持人,其实较之新闻播音员最大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由录播改为直播,节目设置,编排基本是值班主任的事,虽然我也参与节目编排和采访,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会儿我的角色充其量应该算是“新闻直播员”,五年后,《北方快车》节目设置了一档新栏目《新闻快餐》,以节目主持人为核心,以今日事,紧要事,突发事,有趣事为采访主题,在贴近百姓生活上做章,这次我才真正做了一次新闻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18.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四大,举世瞩目。全球记者纷至采访,盛况空前。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要新闻单位均获准派记者到会采访。这里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助理孙洪康《在全球瞩目的新闻“磁极”上》一文,记述了他采访十四大的见闻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记得那是2001年8月的一天,我应同事之邀前去泰安市岱岳区的徂徕镇采访,途中,同事告诉我说.有一名下岗职工,因在泰城很难再寻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便返乡回老家承包了20亩山坡地。并在徂徕山上安营扎寨.开发荒山.绿化荒山,使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绿色的花果山。听到这,新闻敏感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一定要抓条括鱼。后来我才得知,当初同事是想让我为他拍摄的新闻图片配写篇短文的。但经过我深入采访挖素材,精雕细选定题目后,我就改变了为图片配写新闻的初衷,用心采写出了《承包山坡地的城里人》的人物通讯.刊发在《泰安日报》2001年8月16目的三版头条上,并配发了一幅新闻图片。后来.这篇稿件以事件真、选题准、立意新、写法活而荣获当年度山东省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