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焕祥在《齐鲁学刊》93年第一期撰文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比较系统地记载了自孔子至西汉中叶儒学兴废与发展的概况,实际构成了一部最早的儒学史。司马迁为儒学者立系列传记,共载儒林人物130多人,详述约40人,关键人物悉在其内;儒学史的兴衰发展脉络及学术传承关系亦较清楚;对不同时期儒学思想特点的把握与总结能中肯綮,谓之“儒  相似文献   

2.
李波  赵丽 《文教资料》2008,(2):68-69
司马迁是弘扬儒学的功臣,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秦汉之际的儒学;西汉前期的儒学.纵而观之,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3.
《史记》以《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为提纲,司马迁有意考辨学术源流、师承家法。家学传统及博览群书之便,使其较他人更有全瞻性的文化学术史观。以《儒林列传》所录“六艺”突破,能够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有助于了解西汉前期儒学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史记·滑稽列传》是司马迁为下层士林所写的传记之一,它最能体现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卓异见识,其中闪耀着某种程度的民主与平等的思想光辉。但是这篇人物传记长期以来却遭到人们的种种误解,因此有必要予以认真的辨析。本文拟讨论四个问题:一、《滑稽列传》是不是一篇滑稽或游戏文字?二、《滑稽列传》是不是一篇谏书?三、《滑稽列传》与司马迁的宫刑身世有没有关系?四、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滑稽列传》?一《史记·滑稽列传》历来被人们视为游戏文字。例如清人倪思、刘长翁在《班马异同》一书中说:“滑稽者至鄙亵,乃且从六艺壮…  相似文献   

5.
《大学》中的政治智慧余翔林中国的儒家学说始创于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末期的孔子。该学说的代表著作是经孔子和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及《春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五、六百年间,六经一直是儒家思想传递的主要教材。但是直到...  相似文献   

6.
《史记》七十列传首篇《伯夷列传》突破常体,奇崛多姿。其体裁摆脱文体定法,似论似传似序,不可一概而谈;其附论结构跌宕回旋,前半部分通过“让国”事件领起,环环相牵,步步呼应,后半部分以孔子为中心,围绕孔子弟子、孔子言论二度展开,摇曳咏叹。破体行为与司马迁“尚义”“扶义”的著史动机有关,伟大人物以古观今,心生郁结,不免发出巨大困惑与现实叩问。  相似文献   

7.
《儒林列传》梳理了先秦至汉初的儒学发展脉络来考辨儒学六艺的师承沿革,同时又以春秋笔法对异化扭曲的儒林进行讽刺和批判。本文还进一步探究汉武帝时期儒学复兴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司马迁的儒学观。  相似文献   

8.
六艺研究     
六艺首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以六艺为教学科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又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论语》为基本文献,适当参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的传承。目的是通过对孔子弟子所学所长的论述及师生间的关系探究,为各行各业的师生关系、师承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让孔子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对他的评价毁多于誉。司马迁说他:“予之不仁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圣览象赞》对他的评语是:“辩以饰诈,言以致文。”现代亦有持此见者。如台湾学者王仲厚在《圣门人物之综合观》一文中就认为,宰予“虽长于言语,然孔子常斥为朽木,为不仁”。宰予的骂名由来已久。然而,作为“朽木”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做了"世家"。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尊孔子,一是受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影响,三是与他的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既还原了被春秋公羊学派神化的孔子,打破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传统,又给西汉思想界注入了理性的光辉,突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和传统的史官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由于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不同。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刘安、司马迁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之间存在分歧;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与王逸之间亦有分歧。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7.
金代王若虚《史记辨惑》对《史记》中的众多人物作了评价,由于时代不同,王若虚拘于儒家思想,不能理解司马迁的作史意图,其评论多有不当,包括天命说、对孔子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文学的滥觞,更是一部融合了儒、道、纵横、阴阳等各家的思想史。其中关于天道自然观、清净无为的社会政治理想和谦退收敛的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著述深得道家思想之泽被,并能自觉摒弃其中包含的消极因素,对道家思想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司马迁的主要作,能代表性地反映司马迁的化性格。司马迁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其化性格除有着史学家共有的实证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着明显的浪漫情调,浓郁的平等意识,强烈的英雄色彩,深深的悲剧印记和复仇情怀。这种化性格的形成,除了受时代精神的激励和儒家传统化的熏陶,受楚齐化的影响外,也与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嘱托以及自身遭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它的章法和意脉隐约幽微,低回要眇。其主要原因有四:其一,此传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复杂,难以简单明确地表达;其二,司马迁洞悉世情,因事之实然未必合于义之应然,故他不愿明白地说出;其三,司马迁以清明的理性精神质疑和问难圣人孔子以及儒者的一般观点,而表现出非常的卓识,这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出之于隐约幽微的表述;其四,司马迁借此传抒发了他自己的人生悲慨,难免主观和狭隘,故他低回要眇地予以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