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如何优化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结构这一影响科研经费使用的深层社会经济因素,以完善"不想"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体制机制,已成为科研管理改革深化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本文从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的公私二重性特征及其委托代理结构与权利激励机制出发,分析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结构对科研经费使用行为的制约影响,结果表明,科技权利配置结构中存在的公共价值导向权利激励制度保障不力、科研劳动权利激励不当、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高成本等问题带来的权利激励矛盾是诱发科研经费违规使用行为的深层次经济权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经济结构治理的调节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校成果转化权利配置方式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其中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配置模式又是权利配置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如何科学配置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利,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从理论角度论述当高校拥有自主处置和收益权之后,其内部应该如何配置科技成果转化权利,以提升成果转化绩效,并据此提出3个研究假设;其次,以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权利配置为实证案例,基于对美国大学成果转化权利配置方式的发现来分析并验证3个研究假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学校委托专业成果转化团队主导处置成果,能降低成果转化中信息、谈判、契约等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发明人及团队参与成果转化处置,能降低成果转化中信息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高校在学校、学院(系)、发明人及团队、专业成果转化团队间建立激励兼容的收益共享模式,能以利益为纽带将4个利益相关者连接起来,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推进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瓶颈问题,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权属不清晰、激励制度不完善、评审机制不灵活等。为促进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有企业必须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属、完善激励制度、建立合理的评审机制,以确保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先行。  相似文献   

4.
黄涛  于若溪  张胜  张岭 《科学学研究》2023,(6):1057-1065
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是改革试点的新方向,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和盘活存量资金有重要意义,但试点任务的实施仍面临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障碍。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剖析了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权利配置问题,并提出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赋予教师经费的使用权源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项目结题后,作为执行人的教师享有结余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应赋予其部分经费的所有权;基于此,提出了“剩余索取权分配→资金池专业化管理→内部结转投资”的治理机制,将有助于引导教师利用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并加速产学研“三螺旋”关系的内循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制度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减少外部性增加转化者的收益等四个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但制度供给相对滞后,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文章提出了突出以人为本等三个方面的思路,以及改进现有的鼓励制度包括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等六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某大学为代表的"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职务发明制度的修改,试图通过权利归属的重构促进职务发明转化。从鼓励创造说、财产分配说发展形成的职务发明制度理论——利益平衡说,强调发明人与社会利益平衡。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新利益平衡说",强调以鼓励创造为职务发明制度的价值本源,区分职务发明创新与转化的源流关系;关注单位与发明人等权利人间以及权利使用人和社会权益间平衡,以鼓励创造与转化协同为价值目标。本文认为职务发明制度再改革和《专利法》第6条职务发明制度修改应当依照新利益平衡理论,协同激励创造与转化,配置位阶明晰的权利归属、权能行使、权益分享,并完善相应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问题是各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论文以中美两国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收益占比以及大学支配资金的分配模式两个角度,归纳并比较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校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要明显高于美国;美国高校以内部激励为主,而中国高校主要使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是造成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建议: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型下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另一方面,应适当地向市场型发展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范瑞泉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45-149
2015年国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后,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行动方案、激励制度,基本打通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建立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然而,很多管理和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利好制度带来的获得感仍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应并没有预期的大。在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落实并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有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和有关部门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与创新领域,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国版“拜杜法案”)下放收益处置权,以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对此如何响应关系到政策的激励效果。通过政策文献计量与访谈调研的质性方法,基于113份中国研究型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办法,分析了大学针对中国版“拜杜法案”的政策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在内部利益主体分配方案上呈现异质性特征,相比于以“985“、“211”工程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的地方性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回应更“积极”,科技成果转化意愿更高。进一步,基于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及大学自组织性理论,尝试提出了中国大学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表现的解释框架,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及组织体系给予的“压力性”回应,二是基于大学的使命定位、自身特征产生的内生性动力,两者合力导致了大学的政策响应特征。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内在自主性,并关注地方性大学在技术扩散与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存在较大差距以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本文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改革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改革学校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加强中介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包含的显性知识与科研人员掌握的隐性知识交织转化的过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并提高其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然而,现有研究对收益分配过程性认识不足,大多着眼于如何合理划分收益,对收益分配的理解及其机制设计陷入到以偏概全的误区中,理论指导不能覆盖收益分配全过程。此外,尽管现有收益分配机制设计研究为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选择、技术权益配置等提供了很多理论建议,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在指导实践时依然存在诸多脱节之处,抑制了收益分配机制的激励效果。为了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需要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全过程的机制抑制因素进行全方位约束。基于此,全文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获取—划分—落实"全过程为主线,遵循"问题分析—机制设计"的逻辑思路,在系统地梳理出造成高校科技成果收益获取与成果价值不符、收益划分不合理、收益落实不到位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权益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全过程机制设计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2.
内部审计权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考察是一种财权,这种权利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对其作用的发挥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内部审计权利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的合理安排,能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效率效果。从内部审计权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及功能创新等视角来探讨和解读内部审计的实质,通过具体的审计制度安排来加强公司财务治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共词分析法研究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已有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关注焦点和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四川省2012-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从政策类型、参与主体等视角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存在问题,并从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制定基于成果转化人的激励方案等方面给出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湖北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缺乏专业的创新人才等问题。从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健全激励制度、开发信息平台和打造区域合作的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提出"知识光谱"作为科技人员分配激励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及陕西省关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政策法规,以陕西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转制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为例,说明了现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日益突出。但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定位不准确、管理不到位、激励缺失等问题。因此,在协同创新驱动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落实落地,助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标准和方法,使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造成供需双方在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同认识、产生分歧,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艰难。为此,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胜  郭英远  杜垚垚 《科研管理》2006,41(1):174-183
“拜-杜”法案是美国首创、全球广泛扩散的旨在推进大学职务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我国在2002年引进该制度创新,但却未像美国那样取得全球瞩目的制度绩效。本文以美国常青藤大学为样本,研究大学的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发现“法人优先、发明人劣后”的处置权配置,“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基层学术单位、教师”四方分配兼容的收益权配置,既实现了该法案的落地、取得巨大的制度创新绩效,又推动大学完成了法人主导、有组织有目标开展创新活动的现代化转型。根据这些研究发现,论文提出了我国大学在法人层面推进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加快现代化转型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研人员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分离的权利格局造成了消极权利冲突,是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度障碍之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共有权模式为科研人员与单位共同行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具体的操作指引。在制度路径方面:其一,科研人员共有权的法定原始取得方式有利于防止单位的不当限制,平衡单位与科研人员的利益;其二,基于职务科技成果的特殊性赋予单位享有控制性处置权比例体现了公平原则,而双方协商基础上的限制性收益分配机制则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体现了效率原则;其三,科研人员的长期使用权是共有权制度的必然延伸,是以科研人员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理念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低一直是推进科技赋能、实现科技强国的阻力。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需要从各要素出发,探索要素结构性差异和配置困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配置。结合TOE理论和扎根理论,构建包含技术、组织、环境3类主范畴、8类次范畴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分析框架,对16个不同领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结构主要分为4类:环境制约型、技术—组织依赖型、环境—组织依赖型、均衡配置型;要素配置困境主要来源于政府、市场、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科研团队五大主体,当前存在顶层设计缺失、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技术与市场供需不匹配等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