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饭田真纪 《中国语文》2012,(5):458-468,480
本文首先指出粤语的结构助词"嘅"具有构成条件分句的功能,进而从共时的角度试图阐明其功能扩展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当名词化结构"X嘅"(X为谓词性成分)作为主语的泛指句"X嘅Y"推导出条件句之诠释的时候,其形式上也产生重新分析的现象,当中的名词化标记"嘅"进而随之被分析为连接条件分句X与主句Y的条件分句标记。产生这一重新分析的原因是在于泛指句与条件句之间语义上具有的相似性,即"X嘅Y"泛指句容易产生出条件句之诠释。  相似文献   

2.
语义倾向论者力图通过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倾向及相关事实而展开对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意义的自然主义说明,克里普克基于规范性的立场批判了语义倾向论解释。倾向论者认为克里普克低估了倾向性问题的复杂性,尽管关于倾向性与条件句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观点,但他们仍然试图通过倾向性的条件句分析揭示倾向性的本质内涵,并且通过"理想条件"的澄清与说明对各种反例的批评与质疑做出回应。然而,"理想条件"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虽然为考察表达式的正确性条件提供了新视角,但同样无法充分证明倾向性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确证理论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探讨科学理论(假说)的真理性并为科学假说提出辩护。随着归纳逻辑程序设计新问题背景的出现,为科学假说提供解释和确证这一核心议题重新得到阐释。一般认为,传统的归纳逻辑程序设计问题背景对应于由皮尔斯对科学假说进行解释的回溯推理,而新的问题背景则对应亨普尔确证归纳假说的推理。用归纳逻辑程序设计的问题背景重新分析科学确证与科学解释,为亨普尔的"确证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对科学哲学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4.
"归纳推理是否能够得到必然性结论"是关于归纳的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休谟对归纳合理性的诘难极富挑战性。然而,古德曼认为,休谟所采用的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方法已经实现了对归纳的辩护。归纳问题不是辩护或解证问题,而是确证定义本身,即区分可确证假说与非可确证假说的问题。古德曼将这个问题称为"新归纳之谜"。  相似文献   

5.
与格赖斯一样,杰克逊也认为把条件句作实质蕴涵的解释是不令人满意的,但却是真的;与格赖斯不同的是,他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辩护方式,即利用规约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paradox)进行消解。他认为蕴涵怪论的出现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搞混了真和可断定性,即自始至终坚持确定的条件句不是真的,因为它们不是可断定的。这种辩护与格赖斯的辩护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围绕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还原主义和非还原主义之争是当代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焦点之一。以金在权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者试图从因果解释、层级世界模型、物理实在论的角度回应非还原主义者的质疑,并为其立场提供形而上学的辩护。然而,我们的分析认为,近半个世纪来金在权对心理因果性的论述反映出他不断弱化的物理主义承诺以及不断退守的还原论纲领,也揭示出当代还原论旨趣的心灵哲学难以突破的限度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绿蓝悖论在科学哲学、归纳逻辑、形式知识论等领域激起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沿着语言论、科学方法论、贝叶斯主义和知识论等路径形成了几十种解决方案。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围绕包含绿蓝谓词的绿蓝假说本身之"合法性"展开争论。这些方案认为谓词绿蓝不具可投射性,而包含不可投射谓词的假说是不可投射的,因此这些假说不可被确证,不能根据它们进行预测,从而悖论不会产生。这些方案在解悖技术上很直观明了,但在哲学说明和辩护上遇到极大难题,没有哪一个方案得到学界广泛承认。从确证的另一个关系项证据这一崭新视角来审视绿蓝悖论的构造过程,可以表明古德曼所断言的绿蓝悖论不成立,从而绿蓝悖论被消解;进而对该方案进行辩护,并利用证据路径上的新研究成果佐证绿蓝悖论和确证研究的证据转向这一指认。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在社会科学解释问题上,围绕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之争,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文章主要分析布韦尔非相对主义的解释多元主义及其实践应用。布韦尔以解释问题的分类为起点,指出社会科学解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寻求问题的分类;二是认识兴趣。如果认识兴趣不同,对于同一现象,则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寻求问题,因此,认识兴趣会决定社会科学解释。此外,他从实用主义角度运用霍乱、非正式停战、民族国家等例子反对相对主义立场的解释多元主义观点,为其非相对主义的解释多元主义辩护。  相似文献   

9.
NTV观点的核心思想是直陈条件句不是命题,它没有真值条件并且无真值,其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而只表现为一个相应的概率值。这就引发了一个有争论的逻辑哲学问题——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如果把直陈条件句视为无真值的,那么嵌套后的复合条件句就不能判断其真假(真值表不能使用)。对于直陈条件句能否嵌套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要完全解决真之条件主义与条件概率主义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完全接受条件概率论题的哲学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同样,暗示放弃真之语义观也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0.
归纳的辩护可以划分为概率式辩护和非概率式辩护两种不同的形态.概率式辩护由于得到数理统计理论支撑而得以成立,然而概率式辩护并不足以承担整个为归纳辩护的职责.作为补充,归纳的非概率式辩护并不成功,不论是皮尔士所说的"归纳具有自我修正性"还是刘易斯的"先验分析式"辩护最终都没有说明归纳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是相互竞争的知识辩护理论。它们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这导致两种辩护观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之间存在其他知识辩护理论的逻辑空间。语境的基础融贯主义试图融合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克服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的难题。语境主义的知识辩护以特定语境下的实用真理为目标,是"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基于此,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既有其基础,又必须融贯。辩护的基础性通过界定"语境的初始辩护"概念得到说明,而辩护的融贯性则来自先验框架。  相似文献   

12.
超常规“O被X”结构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方面,"O被X"结构体有非及物化的倾向,其谓词X一般倾向于带一个论元成分,X后所带的助词"了"一般表达了言者宣泄自己无奈和不满的主观情态。"O被X"结构体的O有强受动性、X有强施动性特征,而整个结构体经常蕴涵语用否定的语义特征;该结构体是在一定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框架的驱使之下产生的创新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13.
哈克在《演绎的辩护》(1976)一文中指出,演绎辩护将面对一个与归纳辩护类似的二难困境:我们不能对之提供归纳辩护,这样的辩护太弱了;我们也不能对之提供演绎辩护,这样的辩护将是循环的。本文指出,哈克原来的证明存在严重疏漏。是不能成立的;但她在论文中表达的思想是重要的,本文为之构造了一个新证明,并阐发了这个证明的认识论意蕴:通过其所含逻辑常项的解释。逻辑系统与关于日常语言和思雏实践的经验发生十分间接的联系;除了逻辑系统(在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外,还有一个它(在认识论上)是否正确或适当的问题。即逻辑系统内的形式论证是否充分、适当地刻画了逻辑系统外的非形式论证;不存在对演绎和逻辑系统的绝对辩护,只存在对它们的相对辩护;逻辑在原则上是可修正的。  相似文献   

14.
经典逻辑中的一些有效推理规则对自然语言条件句推理的失效导致条件句悖论。情景语义学认为,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跟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有关。信息流理论继承情景语义学使用内涵方法处理内涵问题的传统、使用信息通道的概念在通道等级系统中表征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对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根据信息流理论对条件句悖论的分析和解释,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信息流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上,信息流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情景和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认识论上,信息流推理与认知主体及其知识状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陈述类宾语的研究源于谓宾动词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陈述类宾语的类型、性质以及其支配该宾语的谓宾动词展开。陈述类宾语的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三方面:语法构成、句式和语气以及指称化程度。而对陈述类宾语的性质的研究又以光杆谓词、谓词性短语、主谓结构分类加以区别讨论。目前,关于陈述类宾语自身句法语义特征的问题并未解决,谓宾动词和陈述类宾语互动关系处于探索阶段。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陈述类宾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和分析省略论证是当代论证研究的重要话题。与经典方案不同,近年非形式逻辑领域出现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非经典解释——希契科克方案和弗里曼方案。它们或全部或部分否认省略前提,力图通过论证的相关概括条件句分析,以“实质推论规则”取而代之。问题是,将相关概括条件句转化为实质推论规则的做法有待斟酌,不仅在论证结构刻画方面劣于经典方案,而且在论证评估方面舍弃了省略前提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标准以及在可构成演绎推理情形下形式推理规则评估这些宝贵的财富。此外,相关概括条件句追求在最弱意义上展现已陈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但却因过弱而不能充分满足实际论证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知识辩护理论长期处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可错论与不可错论的争论中止步不前。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争论的双方都在某些方面错误地理解了知识辩护的性质。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错误地采取了个体主义立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质;对可错论的担忧源于全面而彻底地拒斥怀疑论的幻想。为纠正这些失误,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在特定语境下以实用真理为目标的,是在"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教育政策分析研究往往重视正式制度忽视非正式制度,这是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重要缺失。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话语制度主义重新界定了制度、个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教育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制度视野,解释功能和方法论意蕴。此外,话语制度主义的制度逻辑也为教育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包括:观念、话语和制度的三维分析框架,有助于我国专业化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戴维森通常被视为行动因果论的代表人物,但对"心理事件"概念的分析表明,这一主流标签蕴含着严重误解.分析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本体论承诺语境中,反思"事件"作为形而上个体的合法性;其次,对照摹状词理论,精确刻画谓词"心理的".结合两个子概念,就能准确界定"心理事件"这一核心术语,避免因果论误读.误读的消除首先能够解释身体行动为何是"心理事件",其次可以融贯解释戴维森对待"剩余问题"的奇异立场,最终有助于消解错置的心理因果性难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示”和性质“显现”两个进路,存在由接受一元实在论转向接受多元实在论的倾向;回应来自哈金自然类唯名论的挑战,可以集中于性质“显现”进路解释自然律的必然性。关于自然律必然性的研究停留于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因此需要重建对自然律的“彻底解释”。从自然律“彻底解释”的角度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希望不在于接受先验前提,而在于接受可以获致“理解”的解释循环,由此肯定自然律的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