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河南区域内四个地磁台站的长期观测数据,采用谐波振幅比方法进行计算,并结合各台站周边300km以内M≥4.0地震进行震例分析。结果显示:①地震发生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往往出现"下降—转折—恢复"的变化特征,且地震大多发生在趋势性下降之后的转折期、恢复上升期及恢复后的初期阶段;②河南地磁台站谐波振幅比异常持续时间一般为3年~4年左右,变化数值上项基本小于项但变化形态上两者差别不大;③发震震中距较小时,谐波振幅比会出现不同方向、不同周期间异常不同步变化,有时异常下降转折点由短周期向长周期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2009,(2):10-11
美国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根据卫星观测显示,地球磁场出现迄今为止最大的裂缝。美国航天局发射的由5颗小卫星组成的“西弥斯”卫星组旨在找出地球大气层中短暂而强烈的地磁扰动从何而来。其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磁场有时出现两道裂缝,致使太阳风(太阳喷射的带电粒子流,时速达160万千米)穿透地球高层大气。科学家说,“裂口扩大得非常快。”可保护地球免受大多数太阳强风暴影响的磁场犹如一幢漏风的老房子,有时会让太阳猛烈爆发的带电粒子趁虚而入。这种裂缝能引起耀眼的极光并干扰卫星与地面的通信。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创新》2007,(10):26-27
一个以我国科学家为核心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卫星观测数据,首次观测到了主导太阳耀斑、极光、磁暴等太空自然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磁重联”的三维几何结构,描绘出了人类前所未见的太空磁场的“天然舞姿”。这将有助于为人类航天飞行等活动建立更加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球物理年是国际科学家在一定的时期里联合对地球物理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合作活动。这次国际地球物理年规定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为观测时间,共18个月。重点观测地区为北极、赤道、南极、沿西经70度——80度、沿东经140度、沿东经10度等6个地区。观测的项目有气象学、冰川学和气候学、海洋学、地磁、极光和气辉、电离层、宇宙线、太阳活动、火箭和人造卫星、经度和纬度的测定、重力测定、地震学、两极地区的探勘、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14个项目。据最近的报导,参加的国家已经有六十多个。我国在这期间,要进行七个项目的观测,并且设置了100多个台站。  相似文献   

5.
这是火星勘测卫星在轨运行的想象图:卫星正使用其低通雷达俯瞰着火星的表面,以期能够在火星地表发现液态或固态的水。美国国防气象卫星系统计划的卫星网络采用一种红外成像仪器,可以在晚上进行感光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图中黄色的条纹就是卫星捕捉到的2004年10月30日, 出现在挪威和瑞典上空的一次强烈的极光现象。  相似文献   

6.
晓谭  海华  NASA 《科学大众》2008,(2):34-39
西弥斯(THEMIS),是希腊神话中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2007年3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西弥斯卫星获得了重大的发现——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爆发了一场"磁层亚暴"。绿色和蓝色的北极光不停地在空中闪动,越来越强烈。直到爆发出五彩缤纷、随处可见的光芒。这些地区的多台摄像机拍下了这些北极光的绚烂景色。空间轨道上的5颗西弥斯卫星则记录下太阳风颗粒流动的走向与磁场变化。并且揭示了北极光产生的新动力——地球与太阳之间巨大的"磁场绳"。极光的奥秘,也就这样被揭开了。首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极光吧。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省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重点实验室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于2019年11月批准建设,依托于青海大学,由青海大学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董全民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李希来教授、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何成基高级兽医师任实验室副主任,马玉寿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聘请中国工程院南志标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教授、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赵新全研究员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利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诗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等专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北科 《今日科苑》2006,(8):12-14
中国北极“黄河站”目前已经建成极光观测实验室、地球与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生态与雪冰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和GPS卫星跟踪站。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1,(8):14-15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薛其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琛研究员和复旦大学物理系侯晓远教授任执行主席.论坛分为"量子低维结构的表面与界面科学"、"半导体、金属、有机和生物分子的纳米结构的形成与控制"以及"相关的理论模拟与计算"三个专题,分别由王琛研究员、侯晓远教授、薛其坤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肖旭东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朱自强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本期报道的文章来自于:中国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万建民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与曾辉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转化医学中心薛志刚教授。  相似文献   

12.
2015年3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 (项目号:14ZBD102)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孙宏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江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吴福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李锦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卢小群教授;合作专家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孔江平教授、项梦冰教授、董秀芳教授、詹卫东教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62-562
金属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博士生汤代明和尹利长助理研究员在成会明、刘畅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固体原子像研究部马秀良研究员、韩国成钧馆大学Young Hee Lee教授等合作,利用碳纳米管的纳米尺度中空管腔.  相似文献   

14.
科技博览     
世界首台正骨机器人研制成功据美联社报道,科学家利用由一组四艘相同的太空探测器收集的数据解开了“黑色极光”之谜。这种电现象是通常所说的北极光和南极光这些绚丽天空景象的黑暗底面。至少在40年前,科学家就注意到,有时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可以看到较为微弱和漫射的极光中有黑色条纹。如今,科学家利用欧洲航天局的4艘集结成群的太空探测器在1月收集到的数据,揭示了黑色极光形成的物理过程和持续时间。这些发现显示,黑色极光与可见极光是相对的。瑞典阿尔文实验室的约兰·马克隆德说:“这是一个完善的对映体。它们完全是同一现…  相似文献   

15.
正王玲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专注于研究太阳高能粒子的发生和传播,预报空间天气,为卫星及宇航员的安全护航。胡海岚,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专注于破解情绪的奥秘,发现情绪疾病的脑机制,抵御抑郁症对人类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173023,11133006,11373024,11233003,11473002)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团队与美国怀俄明(Wyoming)大学M.布拉泽顿(M.Brotherton)教授、南京大学施勇教授合作在类星体宽发射线区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idally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管理》2014,(4):2-2
<正>余江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英文国际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主编。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信息化与产业升级等。余江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博士毕业,随后担  相似文献   

18.
在作物生长期内,根据卫星过境时间,野外同步实测作物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等作物长势关键参数.通过卫星接收的环境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作物的NDVI.然后,根据获取数据,建立地面实测数据LAI与NDVI经验模型;建立地面实测LAI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指数,根据作物类型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对研究区进行玉米作物分类,实现基于环境卫星数据的玉米长势监测,并根据野外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地磁与空间微物理场及其应用系统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磁对地球科学研究及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与需求出发,简要介绍了地磁学、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以及地磁在导航、空间天气、大气科学、日地关系等相关学科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传感器与基础材料、地磁测量理论与技术、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与地球系统关系、地磁理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设想,以及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多要素一体化探测系统与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的设想,提出了推动地磁科学研究及产品与应用系统开发的几点建议,展示了地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地区3个地磁台秒采样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谐波振幅比方法进行处理,并选取台站周围400km以内M≥4.5级地震做映震分析,获取其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3个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均有"下降-转折-恢复"异常,且地震多发生于转折恢复阶段;2异常持续时间一般在1.5年~3年,一般情况下Yzhx项异常幅度比Yzhy项大,同一项长周期比短周期大;3满洲里台具有周期间的迁移特征,在同一周期不同项之间短周期曲线异常明显时,震中距较小;长周期曲线异常明显时,震中距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