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距今已有五十年了。在现代帝国主义大国所签订的公开协定中,这个协定是最臭名昭著者之一,因为这个协定丝毫不涉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本身权益的让与,而是把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出卖给了最富侵略性的纳粹德国。 1938年3月,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奥地利。事件发生后,英法不仅没有对德采取制裁措施,而且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当时苏联建议举行英法美苏四国会议,以商讨防止德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帝国主义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937午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政策。英、法帝国主义在这年9月,为了保护自己、唆使德国法西斯东侵苏联,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接着。他们怀着同样的目的,为保持他们在中  相似文献   

3.
图片说明:这是二战时期英国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指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中间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内阁总理东条英机。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法西斯同盟形成后,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最终爆发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4.
1924年5月31日由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加拉罕在北京正式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中苏之间的第一个条约。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该协定的一些条款“由于中国封建军阀集团的不肯执行而未能实现。可是,苏联政府却严格地履行了自己根据协定所承担的一切义务,这也就是它对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苏中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新的友好关系。年轻的苏维埃政府首先决定放弃沙皇政府在中国享有的全部特权和利益。1924年五月三十一日签订了苏中协定,这是中国第一次和列强间签订的平等条约。但是,两个鄰国代表之间在个别问题上签订单独的协定,却要早得多。我们在新西伯利亚省国家档案库中所发现的文献证明远在1921年九月苏中两国便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为重新武装西德,并把它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炮制了西方九国《巴黎协定》。该“协定”使西德获得主权,以一个与英、法平等地位的大国重新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成为美国在西欧的重要盟国。以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主要力量的西方军事集团最终建立起来,苏联鉴于欧洲的新局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体团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1931年 3月 1 9日 ,德国和奥地利政府签订了旨在建立关税同盟的统一关税协定。德国之所以积极倡导建立德奥关税同盟 ,是要为其政治扩张和建立中欧霸权创造有利条件。欧洲各国则基于各自利益对此反应不一 ,法国惧怕德国复兴与壮大 ,因此坚决反对德奥关税同盟的建立 ;英国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巩固欧洲和平的考虑 ,在法德之间扮演调解者的角色 ,从而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最后30年,新兴的美国与德国迅速走上了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展开了一场争夺。这场争夺经历了三个阶段。1899年,三国签订协约,群岛由美、德永久性瓜分。这场争端不仅对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此后美国与英德两国的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0.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11月8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两国又签订《交还辽东半岛条约》及《议定书》。1896年7月27日,中日两国再签《通商行船条约》。  相似文献   

11.
德日两国二战中侵略罪行反省态度迥然,主要原因是两国战犯受到不同的惩处,哲学底蕴、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相似文献   

13.
《布列斯特和约》又称《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为主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与德国及其在“一战”时的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签订的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18年3月3日。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又宣告废除此条约。  相似文献   

14.
刘波 《历史学习》2002,(4):14-1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一种外交妥协政策。英国是推行绥靖政策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张伯伦也因签订了绥靖政策的标志性文件《慕尼黑协定》而备受后人指责。本文试从两次大战间的英国经济入手,剖析当时英国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平主义运动和军事力量,从而找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东亚冷战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对日媾和政策决策过程方面,  相似文献   

17.
1918年,段祺瑞秘密与日本进行军事结盟,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共同防敌”,既是段祺瑞政府军备扩充的借口,也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幌子。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段祺瑞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这份协定没能实现段祺瑞借日本之力武力统一的梦想,只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隐患。究竟是“防敌”还是“强敌”,《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景慧 《神州学人》2012,(6):9-10
"李领事您好,我们学校有的自费留学生因经济原因,没有加入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可偏偏在打工期间生病了。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权益呢?""李领事,留学生之间的财产侵害事件,领事保护适用吗?""李领事,中日两国政府间签订有针对留学生的相关租税互免条约,请问留学生该如何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李领事,暑期去港澳短期旅游,还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下面一道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策略的产物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时间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答案选A,我认为D项更加不正确。理由如下:一、“纵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它很明显地带有“主观上希望发生”的故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绥靖政策的内容,中国学者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丢…  相似文献   

20.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