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雄 《物理教师》2005,26(3):37-38
在机械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教师常采用“用投影仪显示发波水槽激起水波发生干涉和衍射”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在一次听课时发现这位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屏幕上所出现的“明暗相问的条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却出了问题,课后笔者同几位教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鱼兆还 《物理教师》2006,27(12):35-35,37
本刊2006年第4期《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以下称“原文”)一文对螺旋桨旋转时获得的向前推力来源于“反作用力”持否定看法,并以轮船的螺旋桨为例,分析了螺旋桨获得的动力问题,认为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关于该“力”的来源是什么,“原文”有两处叙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坚 《物理教师》2003,24(11):40-41
1引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231页上说到:“燃起一盏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里洒上一些氯化钠,使火焰发出黄光.把酒精灯放在金属丝圈上的肥皂液薄膜前(图8-5)(本文图1),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火焰的反射像,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幅插图引发了笔者对薄膜干涉实验现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所谓在火焰的反射像上出现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条纹是否定域于薄膜表面上?假若在薄膜后方(与光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探讨》2005年第7期刊登了袁海江老师的文章——《光学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以下称文献1)。该文介绍了干涉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对一道较经典的、学生易出错的选择题作了解释。读后我认为袁老师的文章中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提出来与袁老师商榷,同时供广大同仁探讨。1光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6.
崔杨 《物理教师》2014,(5):50-51
《中学物理》期刊在2013年第11期刊载的《画错图像,歪打正着》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一道物理问题(以下简称“原题”)的“错解”(以下简称“解法l”)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原文认为正确的“正解”(以下简称“解法2”),拜读原文,收获颇丰,但也有些疑惑,现提出来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曾用“明暗双双”来指代其遗著《明暗》的小说世界。“明暗双双”本是一个禅语,为“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二者交融”之意,这也是小说《明暗》的最大特点。二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明暗》的始终,其既是意义范畴上的,也是创作方法上的。“清子”意象的塑造把“明”与“暗”的二元对立统一起来,暗示了近代人精神救赎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始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今年祖龙死”谶言,在唐代部分文献中引作“明年祖龙死”,并由此引发了对《史记》原文的争议。通过对谶言故事的版本及流传的分析,可以发现《史记》作“今年”本不误。“明年”异文的出现,是唐人出于对《史记》系年及叙事逻辑的不理解,而改动谶言原文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0.
赵坚 《物理教师》2005,26(3):5-35
本刊 2 0 0 3年第 3期登载了《凸透镜的“直视像”》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笔者读后认为 ,《原文》作者在文中用横向放大率公式等知识来讨论凸透镜“直视像”的做法是不妥的 ,现在此提出商榷 .众所周知 ,一物体的表观尺寸是由它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来决定的 .如果用肉眼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薛超 《物理教师》2006,27(4):7-37
本刊2005年第9期发表了《对教材一道练习题解答之我见》一文(以下称“原文”).该文认为教材答案是错误的,对此论断笔者不敢苟同,笔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并与同行探讨后得出结论,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27面的那道练习题的配套图虽不太确切,但其解法和结果还是正确的,而“原文”的分析有误.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永生 《物理教师》2007,28(7):42-44
1“竞速轨道”问题属于刚体模型本刊2006年第12期《奇怪的“竞速轨道”》(简称“原文”)一文读后很感兴趣,仔细推敲觉得“原文”建立的物理模型有问题,特提出商榷.原问题:“两条轨道各由两根铁杆组成,长度和坡度都一样,但宽度不同,这样的轨道称为‘竞速轨道’.现将两个质量和外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缘起市教研室提供的一道训练选择题中有这样两个选项:洒上氯化钠的酒精灯焰放在肥皂薄膜前:C.在灯的同侧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D.在膜的另一侧也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选项C当然是正确的,选项D却让众多师生颇感困惑,各道其是,争论不休.因为教科书上明确指出:“在酒精灯火焰里洒上一些氯化钠,使火焰发出黄光.把酒精灯放在金属丝圈上的肥皂薄膜前,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火焰的反射像,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因为从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反射回来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的结果.所以教师分析这一现象时,在强…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这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理论术语,然而其常用术语的多义性,往往给我们理解原文造成了不少困难,而准确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又是阐发刘勰文学理论思想的基础.所以关于《文》常用术语的研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在对《文》中“风”字作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语义的角度把“风”字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风貌四个方面,并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文用“信达切”的标准来评述姚乃强翻译的《红字》中文版本,最后指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即“信”的基础上,姚先生的翻译更好地达到“达”和“切”的要求,是《红字》中文译本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5年第3期刊登了《数学定理与物理解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笔者读后很受启发。感触颇深,更深一步地感受到了数理结合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原文》中“例6”在利用“定理5”解题时,有些地方值得商酌.  相似文献   

18.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19.
《物理教学探讨》2005年第7期刊登了袁海江老师的文章——《光学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以下称文献1)。该文介绍了干涉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对一道较经典的、学生易出错的选择题作了解释。读后我认为袁老师的文章中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提出来与袁老师商榷,同时供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在《说文》“亻亥”字下注引《汉书》、《史记》、《淮南子》的用例来说明“奇亻亥”为“非常”之义,揆之原文,却扌干格难通。而《汉语大词典》对“奇亻亥”及其异体“奇亥贝”、“奇胲”、“奇咳”的训释又各不相同,没有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作为古代天文数学体系中的“奇亻亥”,实际上反映了古人运用日月阴阳观念来阐释医学、兵法、治国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