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本文根据现存资料,兹对诗人李洞的蜀中诗歌创作加以考索、辨正。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明代蜀中遂宁席氏家族,科第蝉联,诗人辈出,历经数代,二百余年风流不衰,在社会上颇有声望,是明代蜀中政治望族和文化世家。本文对此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4.
论陆游的蜀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中年入蜀,生活八年,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什。他的这些蜀中诗,或追怀南郑从军生活,或抒发思乡悲老之叹,或借花抒怀,或歌咏巴山蜀水绮丽风光、风土人情,虽内容各异,手法不同,但其中无不贯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不但是陆游生活经历、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陆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篇从文史角度丰富了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对晚唐诗人李洞的蜀中诗歌创作加以考索、辨正,并兼论其入蜀时间及原因、入蜀途径等问题。力图通过对李洞蜀中诗歌创作的辨析这一侧面,进一步探悉唐末下层文士的心路历程及人生遭遇。  相似文献   

6.
李白研究专家蒋志教授的《李白蜀中论考》,既是纪念大诗人的一份厚礼,更是让世人明白大诗人蜀中生活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反映了著者的理论勇气、史学功底、研究激情;其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以充分的文献、史迹为依据,确证了李白的出生地就是江油青莲镇。这种理论贡献的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岑参蜀中诗歌“主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四年,其诗歌创作延续了他一贯的“主景”特点,但却又表现出与其边塞诗不一样的风格特征。他的蜀中写景诗清幽奇险、感情深沉,显示出作者晚年的落寞处境和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8.
1.请将下面这首小诗补充完整,自成诗篇、音律和谐即可.   诗人   有奴隶诗人   他唱苦难的秘密   他用歌叹息   他的诗是荆棘   不能插在花瓶里……  相似文献   

9.
谁招故国魂 新诗知多少——读《吴芳吉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同在某学校供职的一位老教授,经常不无深情地对我谈起,他在四川大学师从白屋诗人吴芳吉那如烟的悠悠往事,言谈间还不时吟诵吴芳吉的著名诗篇《婉容词》、《笼山曲》,并嘱我好好读一读“白屋诗”。在一次学术讨会上有幸结识了吴芳吉先生的公子吴汉骧先生,今又蒙他寄赠一册百万言的巨著《吴芳吉集》,展读之余我对蜀中素有声望的诗人、教育家、学者吴芳吉又加深了一层了解,以吴芳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难怪人们将芳吉出自江阳与沫若出自嘉州相提并论,谓“东西对称,各有意态”。  相似文献   

10.
正灿若繁星的唐诗中,有不少诗篇,在具备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起到了广告作用。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短短28字,就精妙传神地写出了蜀中大邑白瓷的特质。部分唐诗早已成为一些城市响当当的名片,其知名度之深远,令人感慨不已。如苏州诗人或有关苏州的诗词对当时诗坛及后世诗风影响很大,更为  相似文献   

11.
张问陶是清朝中叶乾嘉时代冠绝蜀中的诗人,其诗独抒性灵,讲求自然、天真。诗人一生四度往返京蜀,经长江三峡两次,沿途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观风赏物之作,最著名的是摹写三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诗歌,真切自然而空灵,极富艺术特色;其诗歌理论代表了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他的诗歌创作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12.
李曾伯为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之后,为南宋一代名臣。他两入巴蜀,前后共约十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或记其所见蜀中风貌,或述其蜀中交友,不仅反映了李曾伯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同时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3.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15.
陆游在蜀"咏梅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入川以后的经历是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其间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章。陆游尤喜梅花.在蜀几年中创作了三十几首“咏梅诗”,这些咏梅诗不仅形神兼备,而且还托物以伸意.状物以寓情,融进了诗人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寄托着他对现实政治.社会人生的态度与看法,是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6.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晁公遡是南宋前期,较早入蜀的北方文人.他少年避难入蜀,在蜀三十年,所作诗文颇多.现存文集《嵩山集》亦是作于蜀中.他的诗歌风格,不仅受到家学渊源影响,还受到蜀中奇山异水的感染、蜀地文化氛围的熏陶,呈现出善于使事用典、清新雅俗和词意甚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白巴蜀诗总43题52首,其可粗分为青少年蜀中生活诗、出川后写到巴蜀的诗、流放夜郎至三峡及遇赦回棹诗三阶段,题材上可粗分为政治抒情、抒怀访道、写景咏物、交游赠别、爱情五大类型。李白巴蜀诗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皆有自身演变发展轨迹可寻,李白巴蜀诗变原因有三:崇仙尚道、兼具儒学信仰所致;个人不幸的经历遭遇使然;自身写诗能力提高的结果。李白巴蜀诗不仅对其自身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一生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对唐宋诗的演变发展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