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近年来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上。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之后,新文化者们掀起了以思想革命为核心、以政治救亡为最终目的、以文化批判为基本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迫切愿望。《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们对新文学的首次集体回顾,而小说集、戏剧集的入选篇目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具象性表达内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是构成国民性和“家国同构”政治体制的核心,而伦理道德革命是救亡图存和思想解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进行批判改造的核心内容中,伦理道德革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3.
延安文艺不仅提出“为工农兵服务”,同时“教育工农兵”也是其重要主题.本文通过比较讨论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呈现出延安文艺与启蒙文艺之间存在的继承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延安文艺对现代民族性格重塑问题所试图提出的新文化方案.这一新方案在现实中对动员人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缔造一个新的现代国家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这一方案需要建构并始终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维持理想的“新人”形象,又使得其对复杂的现实和人性缺乏开放的容纳空间,给后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埋下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从事社会政治改造的经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唤起国民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层次、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和道德现代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年,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中国思想界深入探究了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专制制度、伦常文化、自然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国民品性形成的关系。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格根源的探究,不仅深化了改造国民性思潮,而且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在建立近现代新文化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并以此为武器向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全方位的攻击。从医学救国到精神救国,从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历程几乎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政治和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民”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重民思想或以民为本的政治原则成为思想家们构建其政治理想时着意挖掘的资源 ,呼吁“重民”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有趣的是 ,“民”在这个潮流演进中 ,逐渐由被倚重的对象转化为广受批判的目标。由重民向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演化 ,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民”进入政治系统的历史轨迹 ,反映了君权的逐步衰退和国民在社会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邓小平关于如何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理论,是对中国近代以来构造新人思想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出近现代中国新人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相互促进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的中国化与民族化,使“四有”新人成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比较复杂的问题。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途径,贯穿于鲁迅的一生而且也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重要意旨。研究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研究国民性问题与鲁迅文学创作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个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十分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却成为人们难以置足的“禁区”。  相似文献   

14.
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间接接触了西方近代社会及政治制度,思想日趋激进。但是,在1903年出访美国之后,梁启超却公开宣称自己“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其思想政治立场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促使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在美国考察所产生的对民主政治的失望,与其服膺的政治理论的改变,以及与其对国民性改造艰巨性认识所产生的畏难心理有关,也与他当时窘迫的个人处境及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关系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锋,他在对东方化哲学及其漫延出的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系列批判中,已经显露出在思想伦理上全面清理甚至清扫“孔子”的图谋。在陈独秀眼中,孔教思想的漫衍充塞乃是中国人迈入现代生活的最大障碍,是与代表欧美明进化的“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三条原则根本对立的,而我们的“现代生活”正是要向现代欧美明进化的方向迈进。他认为在这场思想革命、伦理革命中决没有调和的余地,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中国人要过“现代生活”,就必须与孔教决裂,与孔教为核心成份的整个旧化、旧伦理、旧道德、旧思想,甚而旧风俗、旧习惯决裂。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改造国民性,是“五四”文化革命的先驱者们提出的重要命题。在这一方面相继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鲁迅和老舍。将二者的《阿Q正传》和《猫城记》联系起来,可以看到这一主题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鲁迅从献身祖国的巨大爱国热诚出发,在日本留学初期就开始思考。探索国民性改造问题,这成了他弃医从文,成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内在动因。他后来写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众多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其关键问题之一是深刻的认识自身,敢于批判自身,对疲惫衰竭的国民性作出前所未有的内省和深刻反思。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语境中,启蒙者们以西方基督教忏悔为参照标准,使其成为新的价值观的一个支撑点。鲁迅对基督教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同样站在忏悔的天平前,深刻地剖析自己,对民族的灵魂也作了沉重的反思,并努力构建新文化以达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