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法,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育教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备择集的建立、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量表和评价运算程序的设计。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师绩效改革对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训练和高等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了一套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能直接关系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对高校体育教师实施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估体系的一般功能,即:测定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构建了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确定了体系指标的权重。主要的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专家组评教指标体系;同行教师评教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师德勤能绩综合量化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成  邓晖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729-730,739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考评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了各级量化指标与权重值,介绍了各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及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逻辑推理、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交际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建立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标准,实现体育教师课堂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量化评价。通过研制的测评系统对湘潭大学27名体育教师在线测评发现,该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围绕素质、教学、科研、指导任务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根据专家的建议赋予它们合适的权重,为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灵活调整具体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运用逻辑推理、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2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及35项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二次量化法确定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评价提供了思路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基本指标,评价指标经过权重后,筛选为3个不同级别指标。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结构上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经过了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标准等4个步骤。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小康社会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完成。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可使体育生活方式更加规范,是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填补和提高,为人们的体育生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9.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 ,还要将各指标划分标准等级来区别达到的水平及其差异 ,通常划分为三至四级 ,可用百分制或优、良、中、差等评定方法。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 ,还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来区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做法是把确定下来的评价指标 ,按级制成问卷 ,请有经验的体育行政管理干部 ,体育教师按重要程度对每项指标作出判断 ,回收后将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用统计均值的方法分别给予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为确保权重的系数可靠 ,除精心设计问卷和选择好专家外 ,将第…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足球比赛的胜平负关系进行预测具有优越性。在目前的研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片面地采用主观法或客观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文中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实现了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体育学习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将制定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和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了各地、各校,甚至是体育教师.然而,各地、各校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和标准是否合理与有效,需要主管部门对此进行再次的评价,即体育学习元评价.针对我国目前缺少体育学习元评价方面实证研究的现状,通过多种方法对中小学体育学习无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中小学体育学习元评价指标体系",并研制出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中小学体育学习元评价量表",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控各校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提供帮助,为进一步深人体育学习元评价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部分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认为目前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程度以及对社会评价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但是,同时由于普遍工作量过重,特别是女性体育教师的家庭负担又重于男性教师,以及职业认同感与现实社会的学科价值评价的矛盾,社会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长期疲劳的单一工作易产生职业认同的"高原反应",学校的期望值与投入的反差和教育环境与传统观念等都可能给教师自身的不良的心理暗示,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而产生内心冲突,有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形成阻碍而形成职业倦怠,应给以十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于体育学习评价的认识与思考,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南、江西、湖北等13个省市的18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一线体育教师逐渐转变了体育教育教学观念,逐渐认识到多元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困难;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出谋划策,以自身的努力实践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起小学武术课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标准的设计。新的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一线体育教师实施武术教学评价,而且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上海市中学二期课改体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学生、教师以及日常体操课堂教学开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体操教学的开展状况。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加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的配备要恰当;中学阶段分班教学;各学段体操教材的系统性要适合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师胜任特征是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国内学者陆续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需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探索。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方面的量化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研究被试主要为中学体育教师(42.9%)和大学体育教师(35.7%);(2)地域分布上,研究被试(90.9%)主要来自东部发达省份;(3)研究方法上,所有的研究都使用了问卷调查法(100%),部分研究用到了专家访谈法(28.6%),很少有研究(14.2%)用到胜任特征模型建构的经典方法——行为事件访谈;(4)研究结论上,绝大多数研究者对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的把握不够规范。笔者对未来如何进行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高校体育教师及其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阐述高校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通过SWOT分析,对高校体育教师隐性知识传承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优劣势剖析,提出学校及体育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扬长避短,提升学校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体育教师的个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郭芙茉  骆红斌 《体育科研》2010,31(5):98-100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公体课教师评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即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该评价体系建立以业务专家组、管理组和综合考评组共同参与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的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目的是摒弃教学评价的功利性,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正确的定位,通过评价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切实体现"以评促教"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in the field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It aims to examine the thesis on the “misery” of the PE teacher profession. Therefore,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from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field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might allow find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postulated deficits i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 teachers. First,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 subject culture, and occupational biography. In a second step,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 teachers is structured and modelled in alignment with longitudinal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science field. Based on this model,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earch desiderata on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are shown. This approach allows a differentiated view on the top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