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指称     
<正> 人是以何种方式相互交流、认识世界的呢?通过语言!毋庸置疑,语言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挥着它的效用。“语言就是存在的寓所”(海德格尔),“语言是我们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本文之外无他物”(德利达),“没有语言之后的实在”(罗蒂)……本世纪哲学对语言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意义”取代了“本体”和“认识”的位置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思维是一种语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思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两者在存在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上都突破了传统的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语言观,在语言的存在论上和真理观上都具有相似观点。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虽然都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具有同质性,但因所处时代背景和哲学流派的不同,两者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源初语言的界定以及针对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反对程度也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如何批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其次从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两个概念描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最后简要探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n,1889-1951)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语言批判”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倡导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提出“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两种不同的理论.语言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使分析哲学由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走向了对语言的语用分析.立足于“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思想的转变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与人的“游戏”又或者是世界的“图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则写遭“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本文正是从这两种角度的差异上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身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廖永林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1):31-34,96
一直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追求的思维过程为:存在——思维——语言。但综观西方哲学,事实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中世纪的神学家通过语言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家则在试图通过语言确立知识的确定性;现代的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的分析取消了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明确反对以前的哲学家包括同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而他自己则陷入了语言的形而上学。整个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都是深陷在"存在"、"思维"与"语言"问题的迷雾中。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拉康文集》出版后写信给朋友说:“我现在显然还不能在这些巴洛克氏的文章中读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意思来。”福柯则抱怨说:“在这个隐晦的语言中完全没法找出个头绪来。”而《拉康选集》的中文翻译者褚孝泉先生在其《译后记》中则感慨到:“自从1993年我着手翻译拉康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所说“私人语言”不是“独白”或其他的对日常语言的转换性使用,而是一种个人自己的约定。维特根斯坦批判了“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不存在绝对不可交流的“私人感觉”;个人的约定离开了公共语言无从实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表明了语言与“生活形式”的一体性,语言永远先于和超出个人。  相似文献   

10.
“显示”理论是维特根斯坦为解决划界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语言分析思想,它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对“显示”理论进行分类;二是对“显示”理论进行宗教解释;三是类型论的解释。在分析了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三种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显示”理论的新的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都重视“实践”,但二者在历史渊源、具体涵义、价值与阶级关怀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维特根斯坦的“实践”无法“走出语言的迷宫”、“治愈哲学‘疾病’”,更不可能成为摧毁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炸药.而马克思通过“实践”解构与超越了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2.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借助于语言游戏这一概念,为语言言说活动寻找到在社会活动大背景下展开的规则。语言活动的规则让语言在使用中显露出其自身的意义,用语言来研究语言,最后形成的只能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为语言活动可能犯的错误做了一次全面的尝试,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它改变了社会思考的方向,而这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社会学意义。语言游戏为社会创建提供语言的内容和原则更新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这一动作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的原初动力.这三种动力是社会在创建中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语言游戏说的作用,在于治理语言堤坝中的蚁穴,他是加固语言堤坝的人,以免语言这一长堤形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维也纳学派只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模仿者,本文试图以证实和唯我论的关系这个话题为切入点,讨论中期维氏、石里克和卡尔纳普在这个问题上的异同。由于科学语言是主体间可理解的,那么用来证实的经验陈述绝对不可能是唯我论的表述。他们都认为唯我论将一个形而上意义的"我"作用于经验领域,这样的陈述无法为科学提供经验的意义。但三人的依据却各自不同,石里克从实在的层面、维氏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卡尔纳普则立足于物理学语言来否定唯我论。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维氏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原则只是他从逻辑语言向日常语言过渡的一部分;而维也纳学派则是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问题一直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只是试图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论述的“遵行规则”悖论一直是哲学界探讨之热点,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没有给出明确、清晰的消解方案,而是将其和“语言游戏”、“意义即使用”、“私人语言”等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文章基于对“遵行规则”的解读,阐述悖论产生的原由、论证其消解,指出悖论反映了维特根斯坦的反“意义心理观”,突出他对语言本质的理解院语言是生活形式中的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将对象视为世界的基本要素,认为名称代表对象.而在其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中,“对象”被“范型”所取代,这一概念体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这一核心思想,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名称的承担物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自我”概念的讨论,集中于5.6命题及其子命题,主要论述他所说的“哲学的我”或“形而上学主体”概念。通过考察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当代解释者提出的各种观点,我们看到,只能在逻辑形式框架下讨论“世界”和“语言”概念,确认两者之间的逻辑链接点,才能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真实思想。根据维特根斯坦在5.6命题表达的核心观点,自我处于一个界限上,自我本身就是界限,它规定了我们可以用语言去谈论和言说的范围。由于逻辑规定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逻辑概念与自我概念就是同一个概念,逻辑即自我。因此,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所讨论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一个逻辑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一般印象中,博士论文通常是学者们成名时的第一部作品.的确,如罗素的博士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海德格尔的博士论文《论司各特的范畴理论》等,都使他们在当时名噪一时,由此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的基础.我的博士论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也是我的第一本书《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文化》的来源.但我更想说,学者们最初发表的文章却往往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最初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就是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8.
在维特根斯坦的学说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人格左右其学说:一个是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一个是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两个维特根斯坦时时处于内在的冲突状态.前期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受压抑的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后期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潜在的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又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两个维特根斯坦冲突的结果使他的美学观难逃神秘主义命运.而这个祸根在于语言,在于将所有的美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言说的应答与倾听,只有在言说中才有语言之显现,语言就是“让……显现”。语言是人生存的样式。语言的有限性是人无法跨越的界限。用语言去认知与对语言采取认知的科学态度都不可能达到本质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