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3.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祈使、疑问、感叹等。从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语气词的使用也特别丰富,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特别灵活,表达效果更是及其多样。并且其中大量运用的是句尾和句中语气词,句首语气词也有涉及,但数量比较少。通过对《论语》语气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比较诚实可信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仅反映出文本本身语气词所使用的特色,也体现出先秦语气词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句中的分布不同,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气也不同,本文就《论语》语气词的句法类型进行考察,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在先秦文献中是很突出的,本文将其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并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11.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合助助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助字》章中详细地阐述了古汉语助字同现现象,透过《助字》章,我们可以探究马建忠发现的助字同现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与西方语法体系和它与中国语文传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着手点之一。《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文研究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从《文通》与中国古代语文理论、《文通》中的文章学思想、《文通》中的辞气论、《文通》中的古典文化气息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对"其"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后来的"其"字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疏理《马氏文通》"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氏文通》的"其"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汉语名词时,《马氏文通》中“名字”章,注重汉语的事实,在模仿中又有创新,但也存在机械的模仿,概念过于宽泛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论《马氏文通》的语料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通》的取例原则一直为后人所诟病。其它,《通》对语料的选择是该书的语法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与马建忠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及语言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韩的推重,既是语法分析的需要,也是个人情感的诉求。因此,对《通》的取例原则应重新予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读本》是研读我国第一部系统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最佳版本,但因其编著者未采用初版《马氏文通》、失校和解读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使这部巨著尚存一些可以补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13-16,23
《马氏文通》的“次”在汉语语法史中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了“次”的性质、范围和来源,“次”与“格”的区别及使用范围,分析了“次”的作用、“次”的矛盾及其原因,指出了它在语法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略论《马氏文通》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建忠除了总结汉语语法规律外,还不时地表露出他对语言的看法,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规律可寻;相对于其他语言要素来说,语法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语言有普遍性,也有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