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因其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北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北宋中后期对西北的经略,在取得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人口减少、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重、西北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考察北宋中后期经略西北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情报工作是北宋经略辽、夏之要务。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守,北宋在西北缘边的蕃汉居民中积极招募、发展和派遣间谍获取军事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间谍专项资金与推恩封官、给田给俸等保障制度,确保了间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北宋朝廷在西北战场的军事行动及外交斡旋中赢得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也对北宋智囊集团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听了金翠莲说“郑大官人”就是杀猪的郑屠,大怒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教材上对“小种经略相公”有注释,说“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的弟弟,二人同时镇守西北。此言大致不差。至于什么叫“经略”,注释说:“官名,掌管边疆军民大事。”便显得简略而不周严了。“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我们且看一看此官的来龙去脉。“经略使”初起于唐朝。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唐初,于沿  相似文献   

4.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选自《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多次,发现有两处注释有知识性问题。一、课本171页注释3;小种经略相公——指北宋名将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兄弟二人同时镇守西北,  相似文献   

7.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8.
北宋神宗时熙河开边,为经制西北吐蕃,政府创制并施行了羁縻为虚汉法为实的扩散模式,主动接纳吐蕃,融入主流社会。凭借血与火推行的这种经略模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大致形成了今天甘青藏族的居住格局,也造成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北宋中叶宋夏正式交战,北宋西北边境诸州军的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其中尤以位于延路北端的延州为重。作为宋夏交通线上的枢纽,延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战争时期,北宋政府于此积极修筑堡寨、发展屯田,使之成为军事要塞和后勤补给地;在和平时期,该地不仅是宋夏交聘往来的指定地点,亦是宋夏争夺周边少数民族支持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期,国家的边疆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少有进取,更多依赖有能力的边吏"自在"经营。当他们取得不错的成果时,国家就出面给予支持;稍有阻力,政府就轻言放弃,班超经营西域就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事实。从相关文献来看,边吏的个人行为和中央集权的政府行为,对东汉中期西北边疆治理共同发挥作用。班超的积极努力一次次将不被看好的西域重新拉入政府的西北经略大局之中,但是政府的无为态度却极大地削弱了西域经略的成效。这种个人行为与国家经略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更加明显,也是东汉西北边疆治理的重要特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4):14-14
北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势日渐危急,西北边陲面临着西夏王国的危胁,而朝廷又政策不利,统治因采取重内轻外的措施,造成边疆长期放松警戒,武备废弛。1038年,西夏国元昊称帝,宋王朝忙中出错,虽扬言讨伐,却缺兵少将,仓皇上阵,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担任陕西经略要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韩琦,北宋中期朝廷重臣,他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在朝为相长达10年之久,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御夏战争是韩琦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韩琦在这场战争犯有重大错误,而对韩琦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认识不足.事实上,韩琦在这场战争中既有错误,又为结束这场战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为防御西夏和辽的侵入,宋廷在陕西、河东、河北三地率先设置了常驻地方的安抚使路,设立经略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对宋代的军事、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是河东路的最高军事长官,由并州知州兼任,该职始设于宋夏冲突升级之后的1041年,而非以往论著一般所认为的太原入宋的979年;实际莅任其位的有53人;作为守边重臣,朝廷对其人选比较重视,据现有资料可知,大部分经略安抚使均能不孚众望,守边有方,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论北宋西北沿边蕃部农业生产环境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北宋西北沿边蕃部的自然环境及其经济类型发生变化的时间段,可以认为蕃部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出现在北宋中后期,宜稼宜牧的西北自然环境为其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北宋政府的经营管理为蕃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自然环境提供的农业生产可能条件转变为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1.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战国时期战争最主要的特点是A.促进了民族融合B.掠夺土地和人口C.属于争霸战争D.由封建兼并战争演变为统一战争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代北周B.结束分裂重新统一C.创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D.大力弘扬佛教3.从根本上讲元朝能统一中国并能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行省制度的推行B.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意识形态C.实施民族分化D.军事实力强大4.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其原因是A.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几个民族政权存在B.民族融合的程度不能与汉唐相提并论C.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  相似文献   

17.
北宋黄州城主城外的西北岗上还筑有子城;主城无北门,不存在西城垣与西城门,向日门只能是东城门,不曾有怀化门.  相似文献   

18.
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宋初期,都部署是武将担任的方面军主帅,权位显赫。但“澶渊之盟”后,都部署的地位有所下降。到北宋中叶以后,都部署成为文臣经略、安抚使的兼职,而武官通常出任副都部署(副总管),遂成为文官统帅的副手和下属。都部署的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北宋武将地位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我国西北出现了一个地方二万里的西夏王国,它与辽、北宋以及金、南宋先后长期鼎足而立。虽然地瘠民贫,在经济上仰给于中原,在政治上亦处于臣属地位,但在军事上几乎断断续续没有停止过战争,尤其是仁宗年间打得最为激烈,影响也最深刻。搞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影响,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世纪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主要得力于班超对西域的战争和经略 ,而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则完全依靠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和隋唐经过战争而建立起的大一统的强大帝国 ;同样佛教在我国西藏的传入以及发展也赖于松赞干布对当时各部落的统一战争和以后各种形式的战争。而白莲教起义则将佛教与战争结缘的民间形式推至极致 ,终明清两代 ,这种与佛教结缘的战争方式搅扰的两朝国无宁日 ,充分显示了宗教战争的威力。佛教正是通过战争发展着自己 ,显示着自己 ,也充分说明了佛教在我国传入发展过程中战争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