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近读两文,均关乎《鸿门宴》末句“立诛杀曹无伤”之“诛”: 一是李鸿川、居子良《透过语言表象感悟深层意义》。该文所呈现的“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开门见山道:“同学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大概没有哪一门学科能比史学的学术特征更使人争论不休,因为它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甚至关乎史学命运的问题。如著名的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于本世纪80年代初指出:“从前科学的历史学向科学的历史学‘突破’——这种‘突破’在现在看来还仅仅是一种可能——………”,这种突破面临许多摩碍,其严峻性关系到“历史学是沉入水中淹死在河底呢,还是胜利地浮出水面,………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筒言之,史学之学术属性是“前科学”还是“科学”,决定着史学的兴亡。问题的背景,也是问题的所指,正是具有世界范围性的“史学危机”。  相似文献   

4.
“有失……”和“失之……”讲的都是“失”,但却各表一义,决不可等量齐观。下录书证若干,逐一辨析,其理自明——①我国史书上记载的苏秦  相似文献   

5.
“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高考肯定要改,但不是简单把高考取消……”——教育部部长周济称大学生就业难不应怨扩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公平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教育公平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6.
“炸油条”     
“铃、铃、铃……”下课了。天气冷了,我们开始玩起“炸油条”来!几个同学把班上的大胖子夹在墙角,一边有节奏地挤他,一边有节奏地“唱歌”:“嘿——呦!嘿——呦……”更多的同学争先恐后,超高速地冲过去,用力朝里挤。也不知道谁带的头,谁的指挥,大家的“号子”变成了“炸——呀!IANZUOWENFUDAO炸——呀!炸油条呀……”一个个忘乎所以,兴奋极了。我呢,先是坐在椅子上看热闹,等他们挤得白热化了,我猛地大叫一声:“我来也!”奔过去腾空一跃,“飞”进人堆里……“老师来啦!”一个女同学突然高声喊,吓得我们纷纷作鸟兽散……指导老师:刘日…  相似文献   

7.
“最……之一”质疑语病错字门诊韩盼山在我们的报刊、广播中,“最……之一”的用语随处可见,而且呈愈来愈烈之势。我认为,这种提法很值得商榷。何谓“最”?《新华字典》解作:“极,无比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8.
七大“罪”     
标题妙用引号——反入正出褒扬之意。首句中的“罪”和“魂不归”,中间各处“你该死”中的“死”,“第七大‘罪’”后面的三个“误”,也要加上引号。“第二大‘罪’”后面的“屈原之死,已告诫世人,敛才收性方可立身于世”,应改为“屈原之死,已告诫你——‘敛才收性方可立身于世’”——事关意之正反,不可不慎!“第六大‘罪’”应作为“第一大‘罪’”——根源在“朝堂”。“但是……”一段开启文义新层面——“多少人仰慕你”“多少人崇拜你”“多少人效仿你”——用“魂归”之意,照应开头补上引号的“魂不归”。  相似文献   

9.
说“文眼”     
中国人对于眼睛的“美学意义”是足够了解的.“巧笑清兮,美目盼兮”,极写美人之妩媚——《诗经》作如是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真假善恶,尽在双眸之中——已是今人的一句口头禅.眼神,似乎是人的内在秘密的破译,是生命之光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职场中,有些口头禅会让你讨人嫌,而你,可能还并未觉察…… 口头禅之“没劲透了” 同事外号“王菲”,那姿态,一个字——酷!“王菲”的口头禅也酷——“没劲透了”。  相似文献   

11.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形文”“文采”等,展开系列考察,以说明《文心雕龙》内在的连续体关系,并在此视角上对这些术语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文心”是明道设教的“圣谟”及后世作者对圣人用心的传承;“道”特指圣人作为天地之心所悟之道,“文”特指具有明道设教功能的圣贤书辞;“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意思是,立言的根本尺度和旨归是明道,需要同时考虑形文、声文、情文要素,形、声成采,情采兼备方可谓“立”;“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传承明道设教之用心须着落于准确用字和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12.
释“国人”     
在我国西周、春秋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个很活跃的社会力量,叫“国人”。先秦的很多典籍中都提到它,例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等等。对于国人的政治活动,先秦史籍也有具体的记载,例如:“厉王虐,国人谤之……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郑于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甲辰,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二子(范氏、中行氏)伐公(晋定公),  相似文献   

13.
读书要缘分     
其实万事都是要缘分的。譬如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第一感就有“顺眼”、“不顺眼”之分。但原先一丁点儿恩怨也没有。佛家讲就是“阿赖耶识”在起作用。譬如踏破铁鞋无觅处,费尽千辛万苦找不到。突然一个极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或是找到了——得来全不费功夫。譬如一项化学实验,绞尽脑汁就是不能成功,偶然发现一种催化剂,它就……譬如……我说的读书只是譬如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释“极”     
“极”在古代汉语里有“疲惫”和“穷困”义,人们多不知道,往往误用今义“极点”、“极限”、“极尽”去理解。例如:《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中“劳苦倦极”的“极”,很多选本都没有注释,不少人把“极”解释为“极点”,似乎也通,其实大错而特错。“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句式俪偶,“疾痛惨怛”是四字(词)并列,“劳苦倦极”应该同样如此。显而易见,“倦极”应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补充式,“极”不能解释为“极点”。“极”有“疲惫”之义,“倦极”应该是同义复词,“极”犹“…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来,我国国人就一直在受“伤”。继文革之伤后,连接不断发现了安定之伤、教育之伤、道德之伤、环境之伤、权力之伤,并到前不久又发现了GDP之伤。虽然这些伤都是真实的伤,但却都是浅伤、表伤,只有未成年人之伤才是国家最大之伤。因为最普通的常识告诉我们,未成年人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关乎着中华民族腾飞的明天,关乎着中国强国梦的实现。那么未成年人之伤究竟是谁之过呢?过在成人社会……  相似文献   

16.
“吃货”主题之——没办法,家里有一个“吃货”姐姐 “每到深夜,厨房里的食物都会手拉手地跳到我的嘴巴里……”这是体重直线上升的姐姐的名言。昨天她向我哭诉,她梦见自己穿越了,和十几个嫔妃被太后赐死。太后赐了别人二尺白绫,打量了姐姐一眼后,赐了四尺……  相似文献   

17.
温沁 《考试周刊》2007,(21):123-124
人类的脚步刚踏入21世纪,中国的人口已飚进13亿,更不论遍及各地的华裔……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人口趋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中国人口(持中国国籍者及华裔)却保持稳步上升的现状和可预料的今后数十年以至百年难有大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下肯定的判断——某一天,中国人不会像恐龙一样“独占”地球……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数量如此之庞大,除了一些特殊时期的一些特殊政治、社会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其他更深层的,也许关乎这个民族心理、民族灵魂、民族的根的缘由?追根溯源,当我们再看诉说中华民族婴孩和成长时期的神话、信仰和民间传说时,我们可能会恍然惊叹蕴含于华夏民族血脉之中的缘由——膜拜子嗣繁衍的生育信仰。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叙述事情,需揭示事件的意义;刻画人物,需表现对人物的喜恶褒贬之情;介绍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论题,要发表对论题的看法……通常,我们把“事件的意义”、“喜恶褒贬之情”、“特征”、“看法”等称作  相似文献   

20.
<正>在小语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等。“红色经典”以其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铭记了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那份记忆关乎信仰追求,关乎责任担当,关乎家国情怀;那份记忆里有慷慨激昂,有血雨腥风,也有舍生取义。阅读“红色经典”,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格之美。我班以创建“书香班级”为抓手,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红色经典伴我成长”阅读活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