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数据的分析”要求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合理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在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时,常出现一些偏差,下面举例分析一些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不同的量,刻画了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前面《生活中的数据》的深化,又是继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基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企业管理、商业运营、人员选拔等.其中,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础知识精要 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据.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本章首先从现实生活背景导入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对“平均水平”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的认识平均;最后,通过探索,获得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6.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们的地位不可小觑.复习中,我们要注意巩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1教材分析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过程,并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是这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它可能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相似文献   

9.
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考查目标,灵活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某个方面的特征。数据的代表要求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合理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这部分  相似文献   

10.
洪飞 《初中生之友》2012,(Z5):24-27
在学习统计知识时,为了了解一组数据的全貌,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数据的分析"中的重要考点,下面举例说明,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帮助。一、求平均数问题平均数的计算有三种情况:数据没有什么特征,直接用平均数基本公式计算;数据比较集中,可取一个适当的整数,这个整数加上原来每个数据减去这个整数后得到的新数组的平均数,就是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数据中有些数反复出现,可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用来概括一组数据的信息,使数据信息简单化.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得到的值.在通常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各个数据在结果中所占的分量是相等的.有时  相似文献   

1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分别代表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和“多数水平”.应用时要依据实际问题的内容和测查目标,正确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相应的基本特征.但在实际应用时.同学们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帮助同学们及时走出误区.现将常见错误归类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顿 《初中生》2009,(7):16-1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是分析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4.
中位数与众数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6.
很多老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了中位数、众数后,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学了中位数后,就认为中位数好,平均数不好,不论对哪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学生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用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等到六年级学习了众数后,又会说众数好,对平均数、中位数视而不见,致使教学效果和设计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7.
刘金江 《初中生》2006,(1):66-6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用来概括一组数据的信息,使数据信息简单化。  相似文献   

18.
考测点导航 1.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考查辩认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这四个基本概念。 2.理解中位数、众数所反映的实际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从中领会统计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一次听课,是由H老师执教《中位数、众数和截尾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内容,她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出了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为了巩固众数的概念并补充说明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也可能没有。她依次举了以下三个例子,请学生  相似文献   

20.
复习目标 能进行分析数据活动,并能运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极差,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计算,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用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能用极差和方差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