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国门于是被西方列强打开,与此同时,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范围较广,上至宫廷皇族,中有朝廷大员,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者运用采纳,以及因此产生的政治警醒;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在助长清统治者奢靡生活作风的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和国家发展生产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启发了改革意识、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几乎所有的西方作家和文学巨匠都曾从中汲取过养料,形成了以其为"文化元典"的创作与思维模式,也成为我们今天破解西方文学传统的"密码"。无论是在基督教神威远播、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在人性张扬、神性贬抑的当下,基督教文化的穿透力都无所不在。基督教文化在滋养西方文学外在形式的同时,也构筑了西方文学内在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3.
ESP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医学英语中也留下了西方文化的印迹.授课过程中讲授西方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阐述了ESP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也结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西方灿烂的音乐历经了文艺夏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的风格演变,但20世纪是个眨示西方铜琴作曲家及演奏家个性的时代从美学角度看,也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不仅对整个西方铜琴音乐发展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也为今后的西方音乐美学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没有了纯粹的西方文化,也没有了纯正的东方文化;西方是世界的西方。东方也是世界的东方。既有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也有西方文化的东方化,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冲突中寻求着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着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寻找着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7.
澳门是我国被西方国家最早侵入并盘踞下来的地区,也最早汇聚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信息。通过澳门,林则徐对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动态进行了关注、探求。林则徐以务实的态度倡导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首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相似文献   

9.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10.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融汇的特殊时期,从西方小说翻译中对叙事方式的处理可以窥见其一斑。1902年以前,外国小说的译者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的“政治教化”目的翻译小说,其译著多删节、改写,对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其后,译著激增,译者在翻译时逐渐接受外国文化,读者也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因此,本文对于清末小说译作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反思阶段。这一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在带来西方一些虽不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大量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等介绍到西方。汉籍西译推动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我国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其它普通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从排斥、否定西方经济学,到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教育为主、对西方经济学批判为辅,到以西方经济学教育为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教育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本文探讨该课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以及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会学校产生于晚清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扩张、帮助西方列强在华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信仰的产物。但教会学校的产生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文化领域内部也进行着交流与整合。篮球运动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随着其国际性的不断加强亦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与发展。中西方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同时也展示了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近代西方经济学由此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来华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他时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清政府举办洋务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吸收进来.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和企业制度.在日本明治政府举办维新事业的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也为日本所吸收,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及宪政、教育、军事等各项制度.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期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都有不彻底的特点,但相比而言,日本的吸收比中国要更加深入和全面一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相比,有着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地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文章以比较观从绘画的艺术表现、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以及形成中西方绘画之间差异的缘由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龚应福 《考试周刊》2009,(41):44-45
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中国美术的革命。艺术理论界对西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以及中国现代艺术发表了许多论文,也因此争论不休。本着以史为纲、以理为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王端延教授撰写的《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一书中涉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观点进行解读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美学理论与实践中最早涉及的一个范畴,也是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美学理论中一个分支——音乐美学在中西方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包含了"和谐"这一元素。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和谐"在中西方音乐美学中体现的内涵也不相同。通过对"和谐"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