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曲茹 《现代传播》2005,(6):124-126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我们要谈及的文学性对于电视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是文学性对于电视剧艺术的意义。从剧本的文学创作开始,就决定了电视剧接受文学滋养的先天性,各种文学手法的借鉴也是电视剧从文学中吸取营养的主要方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的传承,这才是电视剧最应该感恩于文学和文学性的地方。文学作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形式,它的超迈性的精神气质融入电视剧的血脉将是文学性对于电视剧艺术的最大意义,也只有将文学性渗透到电视剧的细胞和血液里,电视剧审美把握世界的使命才…  相似文献   

2.
李森 《现代传播》2005,(1):102-104
电视艺术传播与研究意义电视艺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艺术是指反映在电视荧屏上的一切艺术形式。如: 电视剧、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电影、音乐电视等等。狭义的电视艺术则主要是指电视剧。毋庸置疑, 以电视剧为代表的电视艺术, 已经成为当下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电视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创作、海量的收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的景观。把电视艺术称之为“时代的艺术”恐怕并不为过。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资料: 2001 年国产电视剧申报数量达到40000集, 审批数量达到 3000…  相似文献   

3.
柴志明 《现代传播》2004,(4):107-108
一电视文化与文化一样 ,是一个多元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它 ,具有不同的含义。从电视媒介的表达手段或作品的成熟程度看 ,所谓电视文化指的是电视媒介作品的文化品位。电视是大众媒介中一个年轻的成员 ,在学步阶段借鉴其他媒介的表现手段无可厚非 ,例如电视剧就是在借鉴电影、话剧和文学的表达手段的基础上逐步成熟起来的。《渴望》的播出虽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但是冷静之余我们不能不承认受众的强烈反响其实是一种文化饥渴和对文艺作品热切需求的本能反应。《渴望》除了用电视剧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之外 ,艺术上确实还处于…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电视文艺”的内涵不包括电视剧,是指电视台文艺中心(部)所采拍、编创的文艺节目,如音乐、戏曲、文学、文化、综艺、游艺栏(节)目和电视晚会等。我接触和参与电视文艺近十年,深感自己勤于实践而疏于总结。虽有一定经验,但往往易成为思维定势和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上讲,电影和电视应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电影电视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所谓的“影视圈”中,电影电视之间却人为地给划了一道鸿沟,推崇电影的认为:电影才是“高水准”的艺术,电视剧只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娱乐,所以,一些演电影走红的“大腕”、“大牌”,是不拍电视剧的,而一些拍电视剧成名的演员,一旦接触了电影,成为电影演员,也“好马不吃回头草”,再不涉足电视剧了。而推崇电视剧的认为,电影正在失去市场,势必被电视、VCD等取代。实际上,电影和电视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  相似文献   

6.
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开播不久,2005年8月,又在播放电视剧方面有了大动作:卫视频道加大黄金剧场电视剧播放力度,由原来每天播出两集改为三集连播。台领导对此寄予厚望,希望以此拉动收视率,开创收视新局面。这些举措,正是近年我国电视台在新一轮竞争中借电视剧的魅力搏击市场的一个缩影。一、电视剧热的四大理由从电视剧本身看,它融合了文学与电视两种传播手段的长处。电视剧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对生活中富于魅力片段的加工,人物事件典型性强。无论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还是具有现实主义的史诗典型,人们都会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电视受…  相似文献   

7.
春节·道德与电视剧卢鸽威,吕平,李秀敏1999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与往年一样,我们花功夫思考,如何向武汉人民交一份春节电视连续剧的菜单,我们把它看成是武汉有线电视台着力思考和重视编播的大问题。电视发展到今天,电视连续剧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它把文...  相似文献   

8.
导演对于一部电视剧的“二度创作”在于他如何巧妙地运用电视技术手段,遵循电视艺术的规律,在主题立意、人物塑造、风格基调等方面构筑起清晰而深刻的屏幕形象系统,去表现电视剧本的文学构思,丰富剧本的内涵。李忠信作为一位追求艺术品味的电视剧导演,显然获得了这样的自觉。尤其在被舆论界称之为“姊妹篇”的江苏爱国名人电视剧《朱自清》、《戈公振》,不难发现他在选择有效的画面组接原剧本去表现  相似文献   

9.
“电视文学,就是文学的电视化,或者说,是被电视化了的文学。”(见高鑫《中国电视》1998年11期)文学的“电视化”,是指运用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等电视诸元素来综合表现文学,其中,画面是主要的创作元素。  相似文献   

10.
丁朝华 《传媒》2016,(14):52-53
电视剧是一种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播映的演剧形式。我国电视剧发轫于1958年,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较快发展,如今已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最为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电视剧审美形态是指电视剧在审美维度上所呈现出的外在形态,我国电视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戏剧化”“小说化”直至“娱乐化”“家庭伦理化”等多个阶段,并仍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肖遥 《视听界》2004,(2):45-45
长期以来,界中人小视剧本,以小说为文学的最高形式,一部电视剧走红,宁可改编成小说,也不愿以剧本形式示人。刘旭东把他十年来创作的5部电视剧、电视电影文学剧本结集而出(《惊鸿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自称是敞帚自珍,其实在我看来是自信的表现。从《惊鸿集》中,读者分明窥见了作者笔下人物灵魂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房澄 《视听界》2005,(3):68-71
“大舰”是指理论上可以覆盖全国的卫视平台,“剧”炮是指以电视剧为主打收视率的首选武器“,大舰‘剧’炮主义”是指以卫视平台加上独家首轮剧作为武器争夺全国收视市场的一种电视媒体经营思路。本文认为,卫视平台和独家首轮剧的“组合拳”只是提供了“电视剧制胜”的一种可能性,如果把“打电视剧牌”简单地理解为单个剧场甚至是某部首轮剧之间的竞争,则只是看到了“首轮剧”这“冰山的一角”而忽视了体现在“首轮剧”竞争背后的,是以有效覆盖、品牌推广、采购编排、广告服务这四个方面组成的、系统化的电视媒体整体经营体系之间的竞争。电视媒体如果缺少这种综合实力的支持,独家首轮剧这张牌独木难支,是难以获得长久的经营收益的。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在中国(?)自己的名字时,曾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剧”这个字几乎与艺术新品种电视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电影用了“影片”是指它将艺术记录在胶片上的话,那么电视艺术至少也应叫“电视胶带”、“电视带”,或借用电影的片子广意地称为电视故事片(北京已经有了一家电视制片厂)。目前,“电视剧”这个名称木巳成舟,这里暂时“入乡随俗”,但是,我们剧作者应广泛地理解这个“剧”字,把这个“剧”字赋以新的内涵。没有这个认识,往往影响作者手中素材的使用;硬要把自己手中的素材编成“剧”,十有八九糟踏了自己的素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电视剧按戏剧结构去搞很可能导致假。破除了电视剧是“剧”的观念后,我们的作者就会发现,手头可写成电视剧的素材一下子广阔了,写作的路子宽广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写成电视剧。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品牌节目包括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品牌电视剧。一个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一部电视剧《甄嬛传》,一部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基本可以概括2012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一、品牌影响力的内涵品牌影响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当前,传媒受众的品牌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发行和广告资源形成向强势品牌媒体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媒体竞争中,电视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部优质的电视剧都是众多电视台争夺的对象,因此,电视剧联播也成为一个新奇的电视景观。但其作为一种市场无序的恶性竞争,对国有电视频道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电视传媒和谐文化环境与生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是综合了文学、电影、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成分的艺术统一体。在电视剧中每种艺术成分又都有它的特有的作用。就拿音乐来说,它不仅可以深刻地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起着贯穿发展的作用,还可以鲜明地渲染、烘托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的色彩及气氛。好的音乐在发生应有的作用时,是和剧情溶为一体,不能分割的。我作为电视剧导演,想结合电视剧创作来探讨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视图书是指与电视内容资源有关的图书,包括以电视台、电视栏目、电视剧、主持人、幕后制作人员等为主题内容而出版的图书.从电视与图书的关系而言,它完成了从电视向图书的跨媒体转化,是一种后电视开发,但它不是对电视节目的照搬照抄,而是以电视内容资源为基础,运用书面语言的独特魅力对电视内容进行新的诠释、平衡和调整,是对电视内容资源的再度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打开电视,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类型无疑是电视剧。一部电视剧的热播,往往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牵动几亿人的神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中国电视屏幕出现了一种针对电视剧的激烈竞争,宛如一场场战争愈演愈烈。如何深入挖掘电视剧资源效能,赢得收视关注是电视播出机构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上的超越曾庆瑞(语言文学部主任、教授):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重要的电视文学现象,里边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反思。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次“文化热”,一大批文化寻根作品出现,用当代意识观照传统文化,企图重铸中华民族的灵魂。但当时的“寻根文学”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种心理情结——即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