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选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不像散文、诗歌教学那样受学生重视,也不像小说、杂文教学那样受学生青睐,但其重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这是大多数学生所未认识到的。这也就增加了我们《论语》选读教学的难度。总结自己《论语》选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把握好《论语》选读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抓住《论语》选读教学的切入点,搞好《论语》选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这本书中写入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语录,蕴含着深刘的思想和教育意义.在《论语》的选修教学中,强调“探究意识”的培养.探究对于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在《论语》教学中的探究意识,体验探究中的乐趣并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论语》选修教学中如何对探究意识进行培养,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古代在蒙学阶段已经开始读诵《论语》,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整体上倾向于认为蒙学阶段的学生在人生阅历、理解能力方面还不具备读懂《论语》的资质.而在中学阶段,《论语》中一些深入浅出、言简意赡的格言警句对学生还是大有裨益的.尽管《论语》是语录体,形式上也并不具备体系化的特点,但如果不是放在特定的整体系统中进行教学与指导,《论语》高明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思想智慧还是不能被学生很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论语〉选读》纳入高考内容后的教学方向,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文言教学思想。结合2009高考试题的导向信息,作三方面的探究:一是教师需传达出《〈论语〉选读》的平常理,二是让学生唱出《〈论语〉选读》的多彩音,三是师生今读《〈论语〉选读》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5.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语〉选读》该教什么?从结合课程目标对于经典选读教学的定位和对过去教学的反思出发,探讨弱化文言字词及语法教学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阅读文本,从而可以使学生解决心灵困惑,获得心灵的滋养,达到在阐发《论语》现代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继承《论语》传统价值的目的教学指向,以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何银华 《考试周刊》2011,(37):35-36
博大精深的《论语》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中课堂,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儒家经典呢?作者从《〈论语〉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而习之",汲取其中的智慧。那么,《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政治课教学有何启迪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学习感悟。一、渗透"仁""礼"观点,成才首先成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学生成才首先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视角探讨《论语》教学在语文课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论语》选读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语文味,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选修内容的侧重点,又能守住语文教学之根本。一、教师视角:寻找需要"教"的契合点在实际课堂教学《〈论语〉选读》时,教师总在"文  相似文献   

10.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可见,《论语》的教学可以从多个层面人手,但不管从文字还是文章学的层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落实在文化的层面的。那么,如何通过《(论语)选读》的教学实现《论语》文化意义,个人以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论语》与背景的关系,一是《论语》与接受者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一书中,反映了许多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对《论语》一书的阅读。我认为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原则不仅仅从单独的语句中能体现,更贯穿于整部论语著作。因此,我从整体把握,选取了三个认为比较重要的教育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课程需要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儒家经典《论语》就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从《论语》中可看出,当时的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者可以自由言论,学生甚至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论语》中的教学艺术,学习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能够带给我们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启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之整个教学的一篇,蕴含着孔子的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其中,教育过程中的说话艺术循循善诱、发人深思;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艺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这些都带给我们当下的教学以巨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明、现代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引用儒家经典《论语》,可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高效性的目标。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引用《论语》,就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谢飞 《语文学习》2020,(2):13-15
教学目标1.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2.探寻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3.感受《论语》口语化、辞约义丰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辨式阅读理解《论语》中“仁”的内涵。教学难点探究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背景及设计理念2006年11月,语文版《<论语>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全面进入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在对《论语》近十几年的学习中,广大的一线教师虽然也尝试着对《<论语>选读》进行多种解读的教学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比较习惯"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对如何开展有序、有味、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涉及得并不多,对《论语》在现代语境下的价值重构更是避重就轻,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这部文化巨著。文章从诵读涵泳、主题探索、扩大阅读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教学《论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