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凤仪 《寻根》2008,(2):31-33
本世纪初,为了纪念鉴真东渡成功1250周年,日本一家电视台两次专程来扬州拍摄豆腐制作专题片。他们要我介绍中国豆腐制作历史,以及鉴真和尚东传豆腐制作技艺的情况。因为日本人认为豆腐的根在扬州,日本民众至今还奉扬州鉴真和尚为豆食业“祖师”、“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
扬州史公祠     
吴锡平 《寻根》2007,(1):139-141
自吴王开挖邗沟以来,扬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盛与衰、荣与辱,繁华与破落、鲜亮与幽暗,扬州一直穿行在这样明灭相间的历史隧道里,如同中国历史的一处缩微版通史。而史公祠则是扬州这座“也是销金一锅子”的风月闲雅城市的一个奇异所在,它赋予了这座古城的历史以重量和质地,它让人  相似文献   

3.
卞孝萱 《寻根》2008,(3):104-105
清末民初,扬州方尔谦、方尔咸兄弟“诗名满淮海”,世称“二方”,兄为“大方”,弟为“小方”。我在《寻根》2007年6期发表《“联圣”大方二三事》,今再发表《从〈扬州辛亥吟〉看小方》,合并观之,才能全面了解“二方”。  相似文献   

4.
许凤仪 《寻根》2007,(4):114-118
平山堂平山堂位于扬州古城北郊蜀冈之上。走进千年古刹大明寺,院内有一嵌"仙人旧馆"的八角门洞。进门便是一  相似文献   

5.
瞿明刚 《寻根》2004,(2):86-94
古扬州是一个让人追求生命密度而忘记生命长度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裴伟 《寻根》2011,(1):93-96
江苏镇江城南10公里马鞍山东麓有一村落,名“驸马庄”。驸马庄的得名,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收认义女后,其丈夫就成了驸马,故而“白马庄”在民间就自然更改为“驸马庄”了。  相似文献   

7.
长汀豆腐干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客家人日常离不开的菜肴。客家人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豆腐加工方法。最为有名是居闽西“八大干”之首的长汀豆腐干。  相似文献   

8.
扬学的渊源     
周游 《寻根》2014,(5):27-29
我不赞同扬州学派源于吴学(惠栋)、徽学(戴震)的这一说法。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扬州学派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早在隋唐之际,扬州曹宪精通诸家文字之书,尤深谙文字学。隋时,曹宪为秘书学士,奉隋炀帝之命参与编撰《桂苑珠丛)),又注《广雅》,还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这些都属文字训诂之学。到了唐代,《文选》成为学子必读的文学范本。但要精熟((文选》之理,亦非易事,为之作注,以利学人,就显得迫切而紧要。据《旧唐书·曹宪传》记载:“(曹宪)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  相似文献   

9.
10月21日晚,阵阵掌声。声声欢呼,张张笑脸……这是中国扬州木偶剧团在布鲁塞尔告别演出的“果实”。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重要的交流活动,中国扬州木偶剧团先后在那幕尔、布鲁塞尔等比利时多个城市献艺,以中国传统木偶表演、绝技绝活表演和人偶同台表演结合的方式,向比利时观众展示扬州木偶传统艺术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相似文献   

10.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11.
周运中 《寻根》2007,(1):130-133
淮扬一般指明清淮安、扬州二府,汉为临淮、广陵二郡,唐、宋为楚、扬二州,元代为淮安、扬州二路。本文的淮扬指南宋淮南东路楚、扬二州下辖沿运河的淮阴、山阳、宝应、高邮、江都五县及沿海的盐城一县,这六县在南宋淮南东路中受战乱影响较大,又是今天江淮方言准扬片地域,因此作为一个研究区。关于南宋移民,吴松弟先生已有专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所以本文尽量选取吴先生没有用到的史料,虽属续貂,亦广见闻,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扬州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淮南江北海西头”,连江而襟海,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之间的一大重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建筑邗城以屯兵马,使扬州成为四会五达的咽吭之地。历经汉、唐、明、清的高度发展,扬州似一颗璀灿的明珠,点缀在江北大平原上。扬州城内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一条街;北郊蜀岗上有着“汉唐遗迹一线连”的人文景观。扬州汉墓博物馆就是坐落于蜀岗风景区内的新增景观,它东邻铁佛寺,西接古唐城和观音山,南望笔架山,北近雷塘隋炀帝陵和清代官员、学…  相似文献   

13.
赵珩 《世界文化》2013,(7):32-34
上海、扬州等地也有早起喝茶的习惯,但不说去喝茶,而是说去吃点心。扬州的富春茶社也是主要不在喝茶而在吃点心。北方人,甚至包括上海人却不大习惯广式早茶中就着茶吃什么凤爪、牛腩、排骨之类的荤食,认为那是下酒的小菜,不是佐茶的食品。但在扬州式早点中却可以吃一盘肴肉或一碗煮火腿开洋干丝,其实性质没有什么不同。我每次去上海,总住在静安寺附近,离老半斋有十来站的路途,即使如此,也要早起赶到老半斋去吃早点。老半斋的早点一般只卖到早晨九点钟之前,不像广式  相似文献   

14.
(kang lang)鱼系抚仙湖优良鱼种.是云南四大名鱼(大头鱼、金线鱼、(kang lang)鱼、弓鱼)之一。此鱼若晒干烧吃或用菜油煎吃.其浓烈而纯正的香味可远传一里路外。仅就“香”而言,其它任何鱼种都比不上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法的魅力○张振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房间里,久看不厌,而且越看越有味道。其魅力何来?这恐怕难以用一个“美”字了得。笔者认为其魅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书艺的魅力;三是造化的魅力。常言“书法通神”,这个“神”当然不是六合之外并不存...  相似文献   

16.
板桥遗踪     
吴锡平 《寻根》2009,(2):69-71
郑板桥不仅是扬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他的声名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成就上,还在于他耿直刚正的土人品格向来为人所乐道。前者从随处可见的“难得糊涂”字画上可见一斑,后者则有无数流传甚广的趣闻佳话可以佐证。他的名字不仅凝结了一个城市盛世的记忆,更绵延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品格。  相似文献   

17.
发达的商业与开放的心灵,为明清士人和市民阶层的燕闲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文人士子抬头追寻理想人格、下沉关注生活美学,香橼饮食美学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华和诗意。随着对“以礼为美”的等级制礼法的僭越和商业能量的膨胀,明代饮食风潮由俭入奢。文人士子经由“身闲”感官欲望的冀求满足,获得了极致的香橼饮食格物美感经验。香橼饮食走向了绚烂的繁复和精致,香橼以“玩好之物”的形象成为文人身份、才华和品味的表征。晚明文人则将无目的、无功利的隐逸、心闲赋予了香橼饮食,追寻淡味、俭朴和复古,实现香橼饮食自由、性灵、不造作的本真意境。明清香橼饮食审美以“身闲”“心闲”二境,实践了身为饮食语境下“多余之物”的美学突围。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夏天,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女士,带着对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又一次踏上了华夏大地,来到了扬州评话的故里——江苏省扬州市。这位丹麦籍的挪威学者,已把扬州看作是她做学问的“娘家”,因为她研究扬州评话的成果,大部分都与扬州密不可分。作为一位西方人士,易德波心目中的这座扬州古城,永远充满着神秘色彩。每次来到这里,都让她产生新的灵感,总觉得扬州是那么新奇和富有诱惑力。她熟悉被她走过无数次的城里那些街巷,也许超过她久居的北欧故乡的某些街区,因为像奥斯陆乃至哥本哈根的那些街区,并不能使她产生精神上的企求和…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画坛著名的“扬州八怪”的故乡,出了个人称“扬州第九怪”的季之光,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曾题词称誉他是“中国火花大王”.从50年代初以来,他收集了英、美、法、日、德等120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从全国600多个地级以下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个“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大理的魅力在于: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