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早稻测土配方施肥和常规施肥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肥料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在农田施肥实践过程中,氮、磷、钾肥及配比用量因土壤不同而不同。笔者进行了白散泥稻田氮磷钾肥料效应的试验,采用3个因子、4个不同施肥用量的水平试验,推荐了最佳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个早稻千斤省安徽省今年早稻获得了空前的大面积丰收,全省六百一十二万九千九百亩早稻,共收干谷六十一亿五千零七十万斤,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三斤,是我国第一个早稻千斤省。今年安徽省早稻的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31%,单产比去年提高了175.5%,全省出現了一个千斤专区,出現了二十个千斤县市。全省还出現了平均亩产一千五百斤以上的乡共八十四个;平均亩产两千  相似文献   

4.
早稻适时喷施锌肥,是一种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增产效果显著的科学方法。可以肯定,它的应用和推广,必将在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用二九南一号,在缺锌的粉砂粘壤质土上进行试验的结果说明,早稻不同生育期喷锌,均较喷水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在扬花灌浆期喷施锌肥,增产竞达17%左右。现将试验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山区望天田、高塝田粮食稳产增收,改变山区农民粮食结构,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我院生物系杨才华副教授主持了《早稻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及配套技术的示范》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三年多来,课题组对旱糯稻、远诱一号等早稻品种的特性及适应性、育秧方式、栽植密度、栽培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验,进一步完善了旱稻栽培技术,提高了旱稻产量。三年累计示范种植早稻面积达到11000余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去春,我组以任务带教学,到本公社的樟借、前沟两个大队,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早稻露天薄膜室催芽的试验。在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们协助这两个大队的三十三个生产队做了五万斤稻谷的催芽。经过大田播种的检验,证明露天薄膜室催芽效果比旧法入巢催芽或蒸气催芽都好。  相似文献   

7.
以本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18为材料,在正常管理和施肥的情况下进行水地旱作试验,分别在拔节期(4/12)、孕穗期(4/26)、灌浆期(5/17)三个时期各浇水一次,试验结果表明,以灌浆期浇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比正常施肥浇水的对照只减产0.38%.  相似文献   

8.
以本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18为材料,在正常管理和施肥的情况下进行水地旱作试验,分别在拔节期(4/12)、孕穗期(4/26),灌浆期(5/17)三个时期各浇水一次,试验结果表明,以灌浆期浇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比正常施肥浇水的对照只减产0.38%。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对农作物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F)、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四个不同处理组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方面,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组(SF)油菜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增产了1.64%,纯收益增加0.80%,秸秆还田对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在环境效益方面,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组(SF组)、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组)显著降低总氮径流流失总量12.51%和23.47%,总磷径流流失总量降低0.64%和1.26%。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出,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实现作物的增产增收,降低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减轻化肥投入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全国早稻空前大丰收 1958年我国早稻获得空前大丰收,总产量将比去年增加四百亿斤左右,达到八百亿斤左右。全国在今年共种植早稻一亿五千七百多万亩,比去年扩大三千七百多万亩。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广东等省早稻总产量都将比去年增加一倍或一倍以上。各地出現的早稻高产“衛星”和大面积丰产纪录越来越多,湖北应城县春光农业社突破万斤大关,早稻平均亩产一万零五百九十七斤。江苏省金山县八万九千亩早稻,平均亩产达一千二百斤,比去年平均单产四百二十八斤高出七百七十二斤。安徽省安庆专区五十万亩早稻,平均亩产一千一百斤。我省种植早稻一千九百万亩,总产量可达一百多亿斤。平均每亩产量可在去年四百七十斤的基础上增加到五百五十斤以上。郫县永定乡一村二社出現亩产三千二百七十一斤的高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