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普通人写出好的剧本,本文试着以电影《风声》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普通作者从欣赏电影的角度,从自己喜欢的电影入手,分析剧本创作的要求和剧本的结构,掌握一般性的剧本创作规律,同样可以写出合格的剧本。  相似文献   

3.
《单刀会》 ,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我国戏曲的奠基人关汉卿的著名历史剧。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舞台演出方面和文学剧本的创作方面 ,较之以前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程式和体制。这个时期从事文学剧本创作的人 ,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 ,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剧作家 ,产生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家中 ,关汉卿是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就质与量而言 ,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中 ,”是“不能不推其首屈一指”的。在关汉卿的杂剧中 ,如果说《窦娥冤》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杰出代表作 ,那么《单刀会》便可以看成是描写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了。本文仅就《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谈点浅见。一元杂剧文学剧本的体制 ,一般是四折一个楔子。折 ,相当于现代剧的幕或场。《单刀会》共有四折 ,没有楔子。剧本写的是鲁肃索取荆州的故事。三国时期 ,吴国大夫鲁肃为了索还荆州 ,准备赚取守将关羽过江赴宴 ,席间勒逼他归还荆州。关羽洞察敌方的诡计 ,但还是大无畏地单刀赴会。宴席上 ,关羽威风凛然 ,机智勇敢 ,豪气逼人 ,终于以自己的威武和正义慑服了鲁肃 ,全身而回 ,保卫了蜀汉的利益。剧中着重描绘...  相似文献   

4.
论文详细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指出其情节的跳跃性、语言的模糊性、叙述的暧昧性、主题的复杂性恰好构成了电影改编的良好要素,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合理的延伸.使小说有关复杂人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同样完美的诠释。张爱玲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主题,李安用影像语言做了更温暖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2008,(2):7-7
为了弘扬陶行知先生光辉而伟大的一生,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筹拍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陶行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各位陶研专家及陶先生家人、亲友、学子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中央重大历史题材领导组和剧本创作小组的意见,由安徽省作家何永俊先生初步完成了37集电视连续剧《陶行知》资料搜集及剧本创作工作。剧本创作小组把剧本送交  相似文献   

7.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个历史小话剧,以剧本的形式编排。课文编排了两幕剧,每幕剧都按剧情发展进行记叙。学习阅读剧本,理解剧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味,感受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难点。一、浏览课文———建立阅读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前提和条件。本文采取的做法:其一,结合课题。让学生读课文题目,思考如:“‘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课文会写什么样的一个故事?”等问题。其二,结合课文。隐去课文里小括号内表情、动作的提示内容,出示其他…  相似文献   

8.
剧本是剧作家创作的供演员舞台搬演之用的底本。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开篇直切剧本体制,强调以“结构”为第一的观点。李渔所谓“结构第一”主要是指剧作家在动笔之前对剧本故事情节全面的艺术构思。他借鉴和发展了王骥德以“工师之作室”①比喻剧本创作的思想,又以“造物之赋形”比喻剧本创作,指出剧作家在创作之前的艺术构思对剧本全部规模设计举足轻重,并且说:“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②可见李渔把艺术构思看作对剧本创作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艳华 《课外阅读》2011,(8):244-244
鲁迅先生的《过客》历来有多种解读,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挖掘其内涵。剧本中有三个人物、三个方位、三个问题、三次沉思、三次惊醒,本文将从这个数字“三”来解读其中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动画影片制作过程中,要做好剧本创作的故事性。首先,提出动画影片制作入要重视动画剧本创作的故事性,其次,强调动画剧本故事性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使艺术效果深入观众之心;最后,以动画剧本故事情节的设置为重点,要求展现中国动画剧本故事性的个性特征。以此来倡导我国动画剧本创作要有“打磨”和“创新”精神,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蕴涵丰富,用结构主义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能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解读,从而在多维视角中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出更深入的探询。  相似文献   

13.
刘锋杰 《学语文》2002,(1):34-34
张爱玲的《金锁记》曾经获得傅雷的好评,他认为这是一部“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并说它“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虽然这种评价不无保留之处,但毕竟是用新文学的高峰——鲁迅的创作来比照张爱玲的创作,这样说,在心高气傲的傅雷那里,已经是对张爱玲另眼相看。至海外的夏志清,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备至,超出大陆学者的想象。夏志清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语压群雄,惊世骇俗,不免为人非议。但我个人认为,夏评不是过誉,而是实事求是的公允之论。夏志清没有受到大陆文学史观的侵淫而保持了口味的纯真,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将自己从张爱玲作品中所读出的感受和盘托出,成了一段妙论。若夏志清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交予文学史的陈旧法庭去作评判,然后才敢将之公布于世,我以为,那样做的结果,恐怕他的见解也就消融在文学史的惯例之中,反而不能大胆立论。  相似文献   

14.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视角、文化情怀背景下《钓鱼城》剧本创作的动机和思想入手,深入研究了战争背景下剧本富有戏剧能量的人物关系及思想感情的研究,发现正是由于该剧本文学与歌剧音乐的完美结合、交融合作,拉紧了全剧的情节张力,出色地实现了歌剧音乐对剧本文学的承续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烬余录》因在文中坦陈“我”对一个伤员的无同情态度而备受争议,一些人由此认为张爱玲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其实,只有从战争生活状态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才能认识“我”的独特心理活动所包含的人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别,处于战争状态中的人,面对苦难,会从“同情”向“庆幸”继之向“焦虑”发展,从而使得人的选择更加自我化、非同情化。同时,《烬余录》的写作已经以日常之“我”完成了对于战时之“我”的反省,体现了作家的真诚不欺,据此,我们不应低评张爱玲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1,(2):51+53
书名《六月新娘》作者张爱玲出版十月文艺出版社日期2010年12月定价29.80元《六月新娘》是张爱玲的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这是张爱玲的剧作在内地首次结集出版,其中包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和《小儿女》五个剧本。五个剧本都是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演绎了不同  相似文献   

18.
小说、剧本创作中常见运用明暗双线连结的写法,从而推动情节展开,使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细读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惊喜地发现其竟也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双线连接艺术,使《乡愁》既具诗歌特有的洗练隽永,又兼小说、剧本的生动迷人,实为难得。试作赏析:(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以“邮票”这一意象为明线,把“我”与“母亲”连为一体。其实真正连接“母子”的还有一条线,这就是“亲情”,可称之为“暗线”。也就是说,通过“邮票”这一明线和“亲情”这一暗线的共同作用,把“母…  相似文献   

19.
持续升温的"张爱玲热"引发了对其小说《封锁》的普遍关注。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解读。小说中营造的美学时空是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全新视点。封锁中,常态与非常态时空产生强烈的参差对照,新传奇式的美学时空由此诞生。它无疑是张爱玲式的。只有深入解析张爱玲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这种美学时空,才能对她的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情境构思、设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先后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特定情境。它们在引发悲剧、确定性格、决定动作、激发冲突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特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此剧享有经久不衰的美学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境设计艺术对现代剧本创作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