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2.
英语名词短语的多项前置定语是指在英语名词短语的语法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修饰语置于中心语名词之前的语言现象。多项前置定语的排列顺序不仅有句法研究意义,而且具有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价值,研究者可以运用X标杆理论、语义聚合理论和顺序像似性对多项前置定语的排列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名词短语的多项前置定语在中英文翻译、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汉语以及越南语偏正结构的差异,特别是名词短语差异,主要从结构的语序以及认知顺序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偏正结构往往由"中心语"和"修饰语"两个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固然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所谓的"偏"是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成分,即修饰语。所谓的"正"是被修饰的"中心语"。汉语和越南语偏正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是一致的。但唯有语序不同。汉语偏正结构的语序是"定语+中心语",越南语偏正结构的规则是"中心语+定语"。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汉语和越南语认知模式的差异。越南语认知顺序是:短语中的主体,即核心成分,在说话人的思维中先出现,因此转化成语言时也是位于前面的。汉语的认知顺序是:先从中心语的属性、特点或位置等相关因素入手,中心语出现在名词短语的最后。  相似文献   

5.
孙崀 《考试周刊》2008,(14):208-210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表达中的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与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和客体性思维紧密相关.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使得表达简练,并提高了客观程度.然而,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习惯往往使得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名词化短语时出现障碍和困难.本文根据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对名词化的动词短语进行语义分析,在动词的语义框架中还原了名词化过程中丢失的语义成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名词化短语,并为汉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简明短语结构下线性化的要求取消了名词短语结构中的中间投射,并加入了轻名词n这一功能语类.通过对英语动名词与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线性化理论驱使了动名词中简单名词至动词之前的移位以及做主宾语的名词短语至限定词短语的进一步投射.这样限定词短语假设得到修正,是否产生限定词短语投射这一操作不是必须的,它取决于名词短语在句中是否为承担题元角色的论元.  相似文献   

7.
卓静 《考试周刊》2012,(1):30-32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英汉语都有复数名词作定语的现象,其中英语复数名词定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汉语在强调复数概念与中心词正确搭配等方面的原因与英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复数名词定语的语义特征表现在限制中心语和描述所属关系。汉语复数名词定语的语义特征表现在限制、描述中心语的特征、性质和范围。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复数名词定语还可以通过夸大的方法来修饰中心语名词,也可通过添加复数名词定语使得中心语在人们概念中的范围最大化,本文称后者为"泛范围修饰功能"。  相似文献   

8.
英语短语动词的特点有概念的不可分割性与语义的完整性 ,同形多义 ,一义多形与表达的灵活性。其结构特点 ,从形式上看短语动词搭配灵活 ,从句法功能上看短语动词可分为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短语动词名词化。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分析总结了这些特点 ,并探讨了利用其特点教授英语短语动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婷婷 《考试周刊》2009,(24):31-32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转类构词法和复合构词法的特点总结出名词化短语动词的含义,并结合英语新闻报道用语简洁性特点和大量实例,分析了名词化短语动词在美国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况,以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掌握和使用这类词汇。  相似文献   

10.
刘平 《时代教育》2012,(11):204
动词名词化是英语应用中常见的现象,动词名词化的用词简洁,结构紧凑,词句所负载的信息容量多,对于动词名词化的翻译,不能局限于结构的表层或词汇本身的概念意义,而要透过分析结构的表层去探究其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忽视了从概念层面系统分析汉英中介语中的不地道现象,难以提高学习者外语的地道性。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理论提出英语概念型教学法实施方案: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句子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基于认知语法分析和解释英汉核心句式概念差异,通过归纳与记忆体现英汉认知差异的语块来培养概念加工方式的地道性,并结合交际活动使概念内化。  相似文献   

12.
生成语法认为,英语长距离疑问句的生成要依赖疑问词的连续循环移位,而构式语法则认为,信息地位兼容的构式相互组合就生成长距离疑问句。现有二语研究文献表明,疑问词所在的句法位置(句式变体)和从句的信息地位,都可能影响英语长距离疑问句的二语习得状况。基于生成二语观和构式二语观,本研究首先对长距离疑问句的六种变体句的二语习得状况作出预测,然后以规范的实证调查方式加以验证。本研究发现,在中介语终端状态中,句式变体和信息地位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长距离疑问句是否合法的主要因素,而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得出的结论都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word order of the noun phrases in Qinzhou Zhuang and presents the c-/f-structures of classifier phrases and numeral phras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This approach makes things clearer in teasing out constituent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Within the framewrok of LFG,a DP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NPs,in which demonstratives are considered as Ds.The findings are of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as they may help us address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NPs of other languag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y may shed light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the Zhuang minority areas.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及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对语义和语法的整合,能帮助语言工作者合理地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法构建和理解能力提高的现象,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框架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针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要求,通过分析框架语义理论中语义框架的建立、原型性背景框架、视角转换与句法框架等问题,帮助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其要点就是"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构式的意义独立于句中词语的意义而存在"。本文在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式语法研究在英语教学及语言习得中的指导作用,旨在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英汉两种名词短语距离象似性的对比,探讨不同句法结构下两种名词短语具有的某些概念结构方面的共性。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两种名词短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重大差异,在概念距离上却存在许多共性,反映出两种语言的共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在处理语言问题上有着各自的不足,这使得它们之间的互补成为必须.同时,两种理论都从语言形式入手研究语言,并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分别解决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问题,这就使得两种理论有了互补的基础.在否定词的否定范围这一问题上,传统语法的描述和解释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对于这一课题,生成语法的技术手段可以做出深入的句法解释,而系统功能语法的技术手段则可以做出意义选择.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互补能够解决传统语法无法解决的众多语言问题,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re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suggestion in the literature that syntactic adaptation of a text would simplify it. This empirical study determined that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ntax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ile a complete conceptual and lexical analysis may be necessary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thorough syntactic analysis is not. This should be true for both expert and novice readers in a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field, herein computer science. Using American (L1 or E1,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 and Dutch (L2 or E2, English as a second, nonnative language) computer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ajors reading in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ubgroups reading an authentic (in original, unadapted form) computer science text and those reading a syntactically adapted text either in comprehension or in time across the four groups of subjec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yntactic simplification of an EST text is not a real simplification. Hence, technical writers and EST teachers might give priority to other more conceptual ways of rewriting texts.  相似文献   

20.
空语类由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立刻引起了各国语言学者的密切关注。深入了解和探讨空语类及其在英汉语言中的句法分布,对揭示英汉语言的句法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检验了普遍语法原则,并为更好地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