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懂汉字     
文字是文化形成、传播、发展的重要一环。从历史长河的源头一路漂泊而来的汉字,甚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系。汉字拥有相当长的发展史,它沟古通今,将华夏文明的历史印记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又将异种文化、异族之人聚集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可以说,传承与凝聚是汉字的两大魔力。如何传承?要靠人们去探索;何以凝聚?亦要靠人们去宣扬。如此看来,我校的“每周一字”活动,可谓是接过了汉字发展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2.
谈汉字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据研究,它已有6000年的历史,比古老的拉丁文产生还早。据统计,五大洲用汉字的人达15亿多。研究汉字的学者遍布全世界。从历史看,汉字在世界上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文化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并非到21世纪才开始发挥  相似文献   

3.
孙梨梨 《考试周刊》2012,(80):17-18
中韩两国地理相连,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语对韩国语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在文字和词;12的使用方面。韩国在1443年“训民正音”创制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字生活要借用汉字来实现。1446年韩文颁布之后,汉字的使用并无减少。到了近代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韩国曾一度施行了“韩文专用”的语文政策:现代韩国人认识到汉字的使用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4.
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记录与传播信息的语言符号,还可以作为一种蕴藏文明与历史的图像符号进行研究。从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图像化的表达将汉字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在图像叙事中转译出来,探讨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呈现维度。深入研究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图像叙事方式,从符号转译、异质同构、图像化文字,到文字编排,结合案例分析为呈现出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多种表达方式。以此来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汉字文化的视觉表达效果,促进汉字在民族文化与艺术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婉琪 《文教资料》2014,(36):158-159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与其他早期出现的古文字,如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相比,汉字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流传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除了其自身发展和自主选择所致之外,政治、历史、文化等人为因素对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字才得以发展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追溯汉字文化渊源,可以让学生在丰厚的汉字文化气场中认识汉字、理解汉字、享受汉字,近距离地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字、文化、文明。  相似文献   

7.
每个汉字都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表现在口头上的主要是音,表现在书面上的主要是形,音、形错了义也就错了,势必影响交际。而且汉字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同义字、近义字、反义字、多义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简化字等等,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因此人常说,汉字难认、难写、难读、难记。但是,我们绝不能因难而废,因难而马虎使用。汉字毕竟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本身虽有短处但也具有其他文字所没有的长处,祖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靠汉字传播的,现在不仅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工具,联  相似文献   

8.
汉字因其先进性,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汉字在朝鲜和日本传播的历史,简要探讨两国文字吸收融合中国文字这一历史事实对我们弘扬中华汉语汉字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汉字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字体经历了陶文、甲骨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阶段.其中小篆的产生,宣告了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结束,而这份功劳就归属于秦相李斯.本文试从个人生平、书同文字及书法成就方面对李斯对中国汉字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数千年的渊源。用汉字记载的浩瀚的典籍,为我们记录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至多也只可达到晚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在那个时期之前的中国历史文化,我们唯有通过古汉字去了解。因为汉字发展的历史比中国古文献的历史长得多。公元前十多个世纪的殷商时代使用的汉字即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这说明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经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