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文章主要截取了海伦·凯勒幼年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后,在沙利文和萨勒老师的帮助下以惊人的毅力学习盲文、练习说话,最终战胜自我,找回自信,获取成功的几个片断,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材简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本文结构可简化为: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奉献(永留世人心中)。  相似文献   

3.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细腻,语言精练传神,人物形象突出,动作刻画准确。但从学生角度看,由于学生无法感受残疾人内心的痛苦与生活的艰难。因此,抓住重点段落(第4自然段)作为突破口,感悟海伦·凯勒的顽强精神,以此实现以段教篇,成为本课教学关键。  相似文献   

4.
学完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文.今逢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找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一口气读完。书中海伦·凯勒的成长,海伦·凯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相似文献   

5.
[教例一] 师:(指名读课文第4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相似文献   

6.
应该给语文课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一直是小语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以为聋校在语文课中立足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适时、适宜地将聋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广博的语言世界、情感世界、审美世界,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五册中《海伦·凯勒》一课为例,尝试如何给聋校语文课做“加法”。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学校举行同上一堂课活动,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不少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这种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也就只字不提,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呆板、机械.这样教师觉得教学任务重,学生觉得学着无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与教改初衷背道而驰.下面就两个案例做一品味.  相似文献   

8.
<正>《海伦·凯勒》是笔者本学期所上的一堂教研课、公开课。在研究教材的时候,笔者发现全文是按照海伦·凯勒的成长顺序来展开描写的。课文写了海伦·凯勒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四件事情,塑造了海伦·凯勒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一个形象,赞美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师既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故事,这是学习课文的内容,所谓"言";学完内容又要跳出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是如何选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文章截取了海伦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的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断,集中体现了海伦的坚强和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0.
鲍平 《教学随笔》2010,(11):10-11,21
马克·吐温曾这样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在多年前就拜读过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回忆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近期,偶有闲暇,我又将该书从头至尾细读了一遍。我很惊喜地发现.当我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去重新品味海伦·凯勒的文字时,我又有了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11.
认识海伦·凯勒是在两年前。当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海伦·凯勒自传》这本书,并一口气读完它时,我被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不幸的海伦刚生下来不久就得了一场大病,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是那个早晨,她  相似文献   

12.
[教例一] 师:(指名读课文第4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生1:(被指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曾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当我再一次读着海伦·凯勒的姗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时候,主人公的那颗不屈不挠的心依旧深深地震撼着我。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读了《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海伦·凯勒》讲述了海伦·凯勒与黑暗、寂静和悲惨的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激励人们自强不息,不轻易向困难低头。读到‘‘她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海伦·凯勒承受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和困难;读到“她不分昼夜,  相似文献   

15.
《小读者》2008,(9)
《海伦·凯勒》这本书讲叙的是美国残疾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故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08,(2):38-39
第二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教育家,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  相似文献   

17.
大家的看法     
有尊严地教:"不言放弃"的底气这几天正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沙利文与萨勒老师对海伦·凯勒没有嫌弃、更没有放弃。她们清楚自己的身份,更清楚一名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尊严地教"是来自内心道德力量的主动担当,一种权利与义务共在的  相似文献   

18.
[教例一] 师:(指名读课文第4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生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是这一句吗? 生2: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相似文献   

19.
一、谈话导入
  1.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板书课题:海伦·凯勒)
  2.“海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这样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弱女子,究竟是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的呢?  相似文献   

20.
海伦·凯勒是个又聋又盲的人,她生活在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今天,我要亲身体验海伦·凯勒的生活。当我用黑布蒙住眼睛,用耳罩罩住耳朵时,我觉得自己已经与多姿多彩的世界隔绝了!我如一颗尘埃,被宇宙无情地抛向了黑洞。当我觉得口渴时,顿时手忙脚乱,慢慢地,我移到了墙边,摸到一根外公用的拐杖,我慢慢拿起它,好像抓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