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论述,也包含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式等进行探索的内容。研究这些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廖仲恺先生纪念的需要,也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廖仲恺早期参与中国人首次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受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这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未达到科学的高度.但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廖仲恺把西方社会主义与中国土地问题相结合,宣传和实行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的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使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将来之光”在社会主义.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他坚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捍卫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廖仲恺研究中的两个热点问题作了新析,指出将廖仲恺研究、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定为“小资产阶级的主观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等性质,不妥。要动态地分析其思想过程,应说具有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到逐步向往苏俄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廖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拥护者、执行者。其实,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国民党内,仅次于孙中山,排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廖仲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学习、探求和实践,曾随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而几经发展变化.认真总结廖仲恺对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作法,对今天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事业,廖仲恺贡献了一生。通过查阅大量与廖仲恺有关的专著、论文,对廖仲恺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新知的启迪、革命风潮的熏染、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对其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19日至20日,由惠州市市委主办的“纪念仲恺先生,弘扬仲恺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廖仲恺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在广东惠州召开,这是距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廖仲恺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之后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近30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惠州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廖仲恺先生的革命精神、政治、经济思想及革命实践活动展开了全面、深入和富有开创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晚年对中国的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旧中国的民生问题是阶级压迫的结果,扫除政治障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的地权是民生问题的根本,民生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农工群众自己等。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廖仲恺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的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活动家,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为推进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和探讨廖仲恺的思想发展变化及其革命业绩,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和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案之谜     
廖仲恺被刺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廖案主谋者是谁?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认为是一个谜,也有人怀疑是胡汉民主谋的。本文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作出了新的结论:香港英政府出钱二百万元帮助当时广州革命阵营中的以魏邦平为首的一批“失意军人”拉拢凶手陈顺等人暗杀了廖仲恺。  相似文献   

11.
论张闻天的党性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有着崇高的党性修养。勇于承认错误、彻底改正错误,严于律己、朴素廉政,无私无畏、勇于坚持真理,淡泊名利、不贪恋权位,忍辱负重、奋斗不止,是他党性修养的显著特征,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他党性修养的基础,研究和学习他的党性修养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似嫌不足。庄子的“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的遵道贵和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的淡泊名利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道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贤哲总结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产物。在这个总结和发掘的过程中,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贡献尤其重大,他所提倡的"与民同乐"的博爱大众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反求诸己"的严于律己精神,以及"身死而不受"的以义制利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族忧患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的人格独立精神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相圭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30-32,29
悲剧精神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的作弄、争取人的自由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是无论穷达,他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他的生活相结合,构成了他的悲剧精神。人生遭遇的不幸,对柳宗元来说,实在是祸福难辨。  相似文献   

15.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离骚》中的三个世界层面即国民政治世界、香草美人世界和纯粹精神世界是有机统一而又逐层提升的。诗人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在艺术及的层面上,从香草世界向美人世界的延展,尤其是从第一次神游到第二次神游的飞跃,真正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力度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8.
朱德的革命生涯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传统美德在民间广为传颂,特别是他艰苦奋斗,永葆普通一兵本色的精神,是云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王堆的隐逸及主要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学界众说纷纭,文章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认为他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的内涵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为官做人的人生哲理,他所形成的隐逸文化是长安文化的延伸,是盛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