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乙两人多次对阵下棋,甲总是胜多负少.今天两人再对弈一局,开局前,能预测说:“甲一定胜乙”吗?回答是“不一定”.像这样一些在事件发生前只能说“不一定”、“有可能”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些不确定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大量的不确定现象.例如,买彩票能否中大奖,明天是否多云间晴,掷币正面是否朝上等等.要想认识这些现象,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谋政》:“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和不少书上都注成:“意思是胜负各半”。此处的“一”不是数词。在“不知彼而知己”这个条件下,胜和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存有或然性、偶然性而已。查《辞海》“一”词条第十三义项的解释是:或。所用的例句恰巧就正是这一句。在先秦著作里,“一”常作“或”解:  相似文献   

3.
实质追索甲、乙两人多次对阵下棋 ,甲总是胜多负少 .今天两人再对弈一局 ,开局前 ,能预测说 :“甲一定胜乙”吗 ?回答是“不一定”.像这样一些在事件发生前只能说“不一定”、“有可能”的问题 ,反映的是一些不确定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 ,会遇到大量的不确定现象 .例如 ,买彩票能  相似文献   

4.
《合同两则》是新版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三单元(应用文)中的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合同,又叫协议书,应用广泛,种类繁多.课文所选两则,一则“订货合同”,一则“临时劳动协议书”,即是其中的两个实例。学生通过自读,应了解合同这种应用文体的性质与写作要求:(一)课文“自读提示”说:“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实现各自的目的,按照法律规定,彼此确认一定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它指明了这样两点:①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实现各自的目的(如“订货合同”订立者甲方要及时接到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订货,乙方要及时回收应收的全部货款)而订立的.②写进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与义务是彼此通过协商而确认,并符合法律规定(国家有禁止雇用童工法规,所以“临时劳动协议书”对“职工待业子  相似文献   

5.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6.
为使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本的注释尽善尽美,现将平日所见有问题者,依册次罗列如后,供教学双方参考。第一册1、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234页注释④为好:联欢。按:可商榷。《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关于“欲与王为好会”注释条下有两说,课本采用第一说。另一说是:“此句应连下文“会”字断句,好会,友好的会见。”我认为第二说为长,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上文为完璧归赵两国冲突事相呼应。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同上)课本236页注释⑦且:发语词,与“夫”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7.
种秧电视台,种秧电视台,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正在韩国首都汉城为大家现场直播第十五届富士通杯围棋赛。现在双方棋迷正入场热身做准备活动,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本局对阵双方是我国小将孔杰和日本老将曹薰铉。在此之前双方曾交过两次手,孔杰一胜一负保持不败。再加上他这回又幸运地轮到了执白棋,应该说赢面比较大。随着记录员(爆错误冷门!)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奇怪?曹薰铉执黑反而先行?哦,围棋比赛是黑先白后。那这样孔杰就“熊多鸡少”了(鼻音太重!)。只见曹薰铉首先拿起一颗黑子放在了棋盘右上方的大黑点上,孔杰毫不示弱,针锋相对,拿起…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谋攻》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实践的总结,不仅为尔后战役证明其正确性,也为现代商战所证实:“知彼知己”,则“百战不殆”,反之,则“每战必败”。孔明巧摆“空城计”就是运用这种谋攻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孔明知汉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马懿断其归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军。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则与斗卮酒”一语中的“斗”字,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选本的注释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不甚妥当。中学语文课本注“斗”为“大的酒器”。这里只要细读一下上下文,就觉会得这样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因为项王赐酒时只说“赐之卮酒”,没有说用大的酒器,更没有说在一卮酒之外再加一斗酒,想左右的人恐怕不会也不敢改变项王的吩咐。再说项王问樊啥:“壮士,能复饮乎?”樊啥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84页:“孙刘联军胜,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表述不准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只是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220~222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本第77页有明确表述。另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61页“赤壁之战”条:“……基本形成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说失诸简单$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1.
一、“然,胡不已乎?”课本注:“然,这里表示近于‘那么’的语气。”案:“然”作“如此”讲,不作“近于‘那么’”讲。如果把这句说成“然则胡不见我于王”, “则”才作“那么”讲。“然”是指示代词,“则”是承接连词,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句译文是:“(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停止呢?”二、“虽然”,课本注:“‘虽然’,虽是这样,但是。”案:“虽然”等于“虽则如此”,它本身并不具备“但是”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也尽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其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文注本,如《中学生诗文疑难词句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小学数学概念的讲解和巩固两个方面对教学谈几点意见:一、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清概念1.抓住表达概念的词语,从定义的结构上进行讲解。概念一经引入,教师首先应当讲清概念的定义或用以代替定义的描述。这时,应以大纲为准绳,以课本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或改换说法。例如,第八册课本中关于“整数”的概念是这样叙述的:“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有的教师漫不经心地把这句话说成:“自然数和0就是整数”。虽只一字之差,从长远看却不妥。因为除了自然数和0之外,小学暂不学习的负整数也是整数。若说“自然数和0就是整数”,就把  相似文献   

15.
一线教师都极其强调读教科书。教科书,是众多专家撰写的,是权威部门审定的,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圣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诫她的学生:“英语课本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一天不读英语书,26个字母都认不出。”一位物理老师则告诉他的学生:要将物理课本读熟读透,所有的知识才会“都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英语课本要熟读,物理课本要熟读,其他各科,也不例外。用老师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无法活。”老师们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又是怎样看的呢?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三年级的一…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刀、布”.玩法简单,两人或多人同时做出“石头”、“剪刀”、“布”的3种手势.“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若手势相同则平手.多人游戏中3种手势同时出现也算平手.这种游戏胜、负、平的概率都为了1/3,是既公平又简单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难以应答的问题,以有效的方法予以启发诱导固然必要,但注意教给学生变通思维的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形成自我调控,化难为易的变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条件否定式。如果问题直接难以回答,则告诉学生可否定其中某一条件,另辟蹊径,以思考求解。如:“鬼子问识字课本哪来的,雨来为什么说是捡来的?”(《小英雄雨来》)如果直接难以回答,就告诉学生可这样思考:雨来不这样回答行吗?为什么?这样答案就很清楚:不这样回答,则还有两种回答方法。一是说不知道,而这样,敌人必然知道雨来说谎;一是直接说出书的来历,这就会暴露目标。而说“捡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62页在讲述孙武时引用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作为孙武的名言 ,而高中《中国古代史》第 5 9页在引用这句名言时却是“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查《孙子·谋攻》篇 ,原文应是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显然 ,初中课本引得不准。另 ,初中课本对这句的解释是 :“了解自己 ,了解敌人 ,百战都不会失败。”高中课本的解释大同小异 :“了解敌人了解自己 ,百战都不会受损。”这里“百战”直译不妥 ,容易给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造成“一百次战争”的误解。因为这里的“百”不是实数 ,而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数。清代著名学者汪中说 :“凡一二之…  相似文献   

19.
电动势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高中二年级物理课本(本文提到的高中课本均指“甲种本”)中。在此之前,学生只在初中物理课中了解一点“电压”的概念:正如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一样,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这样的知识基础,对于高中生学习电动势这一概念,可以说不会有什么帮助。因此,电动势是高中学生在“稳恒电流”这一章中遇到的一个全新的、理解难度较大而又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20.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