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的挺举     
既然是翻拍经典,新版《红楼梦》就注定要被推上风口浪尖。从开拍到杀青不到两年时间,翻拍的新版《红楼梦》,从定妆到开播,都遭遇观众猛烈“拍砖”、“拍石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版《石头记》”。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大多肯定了其改编忠实于原著。但对于新版《红楼梦》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西岭雪认为,这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  相似文献   

2.
张娜 《文学教育(上)》2010,(16):102-102
新版《红楼梦》暑期档热播,导演李少红遭到颇多质疑。相比之下,新版《红楼梦》打破经典的东西太多,不被人看好。与此同时,也让我更加怀念李少红导演之前的电视剧作品《大明宫词》。  相似文献   

3.
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之后,议论杂沓,评说不一。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独特的审美艺术主要表现在视角上的冲击力和听觉上的感染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最近大概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选秀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缘故,各电视台也顺势不断重复播放经典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关于《红楼梦》的人和事总在眼前、耳边萦绕。由于《红楼梦》重拍所引起的话题,使我再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原著对服饰描写精致、美妙、和谐,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2010年新版《红楼梦》却引来了诸多争议,尤其是剧中服饰色彩搭配以及妆容设计。文章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新版《红楼梦》服饰色彩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误区,指出影视剧组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严谨的态度为广大观众创作优秀的、有文化价值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6.
图览世界     
新版《红楼梦》的“红”与“黑”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日前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热议不绝。曾经红极一时的“选秀”让此剧颇受期待。然而公映之后。有人说画面唯美,有人却说惊恐堪比聊斋。网民调查显示:76.1%的网民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了.坚决抵制”;19.8%的网民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更是名著影视改编难以征服的高峰。迄今为止,我国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方面已有多个版本的努力和尝试。研究《红楼梦》影视改编,除一般影视改编的基本问题外,还存在版本选择、结局处理等特殊的问题。本文结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版本选择、情节处理、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四个方面探讨连续剧对这部名著改编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影视改编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新版《红楼梦》主角海选搞得如火如荼,我这个对《红楼梦》一窍不通的人实感落伍,羞愧难当。为了扫盲,跟上国际国内大好形势,与大部队同行,我要暂时放下一切事情,以刘翔跨栏的速度追上去。为此,我向父母、向同学、向老师郑重宣布——我要读《红楼梦》了,在此期间,不要让我做家务、不要找我出去玩、不要给我布置“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9.
论明清四大小说中死亡现象的审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清小说家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小说文本中,使死亡现象变成建构小说艺术世界的重要基石。《三国演义》:死为不朽生崇高;《水浒传》:死为酣畅生愉悦;《金瓶梅》:死为纵欲生警示;《红楼梦》:死为无奈生怜悯。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三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新版《红楼梦》,即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为底本的本子。而到一九八三年四月,初中语文课木第六册编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仍旧使用“程乙本”,实在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11.
姚笛     
《初中生之友》2011,(35):65-65
<正>姚笛1985年出生于浙江桐乡,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经在杭州市艺校学习越剧专业,在越剧中一直饰演林黛玉这一角色,并由此对《红楼梦》产生了深厚情感。2006年,在家人及朋友的支持鼓励下参加了"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想借此机会来圆自己的"红楼梦"。最终,姚笛成为新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扮演者。2011年出演家庭情感剧《裸婚  相似文献   

12.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的性取向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七六四年旧历除夕,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曹雪芹,在贫寒潦倒的困境中与世长辞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再找不出一个作家之死比曹雪芹之死更令人惋惜的了,因为他是在没有全部完成《红楼梦》这本巨著的情况下,带着未竞之志离开人间的。  相似文献   

16.
有凤来仪     
毛泽东说过没有读完五遍《红楼梦》不算看过《红楼梦》。听说那些“红学”专家们一生都在阅读这本奇书。所以现在下笔总有些战战兢兢了,对《红楼梦》我真的没有认真钻研过什么,仅凭自己的喜怒写评论,我怕会被“红迷”骂死。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8.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曲引子》缘起新课改教材在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二阶段必修三的课本及读本的编排中,除了像以往的教材那样选取《林黛玉进贾府》等的经典片段供学生欣赏外,更是安排了名著导读的环节,明确鼓励读原著。媒体上,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取材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2010年新版50集电视剧《红楼梦》,于去  相似文献   

19.
以“宝玉出家”这一《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作为出发点,探寻《红楼梦》中深层叙事的因果关系,可发现这一条因果关系链—黛玉之死直接导致了宝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宝玉成亲一事造成,宝玉成亲又是封建家长们一手促成,封建家长们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男权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卢钊成 《广西教育》2012,(16):23-24
如今的电视剧越来越有"雷同"和"凑堆"播放的趋势,《潜伏》热播那会,遍地都是"余则成";《亮剑》成名后,许多"李云龙"冒出来。现在只要一打开电视剧,清一色的清宫戏,满眼的雍正、乾隆。这已经够雷同的了,但比"雷同"更进一步的是"雷人",比如翻拍。不管是之前新版的《红楼梦》,还是现在热播的新版《西游记》,都给观众留下"雷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